16WCEE地震动研究相关论文综述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motion engineering, the empirical statistics of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the study of ground motion based on seismology,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ground motion field, the influence of local site conditions on ground motion, and the study of other ground motion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cent four years' research on ground motion reflected from one aspect by the related papers on 16WCEE. Th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motion are still the focus of research. It is a trend to use multiple indexes to express the damage effect of ground motion to engineering structure. Based on empirical statistics of observational data, after the NGA project caused a stir,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was mostly on th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of regional data. In some regions, the research had to reduce the restrictions or supplement the simulated large earthquakes. Near field strong ground motion "data". In areas where strong ground motion data are not sufficient, seismological method of estimating ground motion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The method of random synthetic ground motion i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and the study of Green's function still keeps a certain heat. Some papers study the establishment of spatial correl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arthquake motion estimation. The influence of local site conditions on ground motion is the most discussed topic in this paper, which fully shows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blem.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8443,51678540,51178435)~~
【分类号】:P31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伯艳,陈厚群,胡晓,朱栗武;合成人造地震动的非线性解法[J];水利水电技术;2000年07期
2 范留明,黄润秋;一次冲击地震动的特性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3 金星,陈超,张明宇,王绍博,丁海平;双侧破裂模型对地震动空间相关性影响的定量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4 王国新,陶夏新;地震动衰减关系拟合的新两步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5 谢异同,张同亿,吴敏哲;地震动加速度过程的小波模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2期
6 金星,陈超,张明宇,王绍博,丁海平;双侧破裂模型对地震动空间相关性影响的远场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1年01期
7 夏友柏,王年桥,鄢常舒;多点地震动时程人工合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8 谢礼立,翟长海;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研究[J];地震学报;2003年03期
9 戴君武,张敏政,郭迅,齐霄斋;地震动的3D瞬态特征与结构破坏的关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P.G.Somerville;R.W.Graves;刘素英;;强地震动的表征[J];世界地震译丛;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美巧;俞瑞芳;俞言祥;;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动时—频特性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白泉;朱浮声;赵东阳;孙乐娟;康玉梅;;地震动的时频特性对结构弹性响应的影响[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令心;张继文;;近远场地震动及其地震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4 江帆;董银峰;李英民;郭俊锋;;时程分析中速度脉冲地震动的适用性及影响规律[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5 孙进忠;彭一民;赵鸿儒;;超声模拟在地震动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6 胡聿贤;张敏政;;地震动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综述)[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7 袁一凡;;近场地震动的模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8 张天中;马云生;舒曦;;关于地震动衰减关系、不确定性和设防标准的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9 陈培善;李保昆;白彤霞;;中国强地震动速度衰减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10 窦玉斌;林永星;;地震动时程模拟的工程方法研究现状与预测[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袁芳;北京交大发挥学科优势支持灾后重建[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志旺;近场脉冲型地震动的量化识别及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陈辉国;完全非平稳多点地震动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3 黄景琦;岩体隧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施炜;RC框架结构基于一致倒塌风险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左占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张齐;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区域性差异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7 孙晓丹;强地震动场估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王伟;地震动的山体地形效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王德才;基于能量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择及能量谱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冬丽;基于数值格林函数方法的近场长周期强地震动模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志旺;建筑结构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胡均升;非线性场地放大效应及其在地震动衰减关系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宇航;近断层区域划分及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陈勇;集集地震余震地震动衰减关系及其不确定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谭力川;川滇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中震源谱与衰减参数反演的改进[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谢丰蔚;地震动记录选择和调幅方法的研究及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颜昆明;具有双平稳段强震动的工程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李尔超;强度包络函数参数不确定性对土层地震反应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9 邬迪;考虑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核电厂抗震设计谱[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10 王倩;水平地震动持时的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本文编号:2319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19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