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在混源油类型划分及油源对比中的应用
[Abstract]:The trace element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amples of Triassic Baikouquan formation and Permian crude oil and their source rock extracts. The crude oil in Mahu sag of Junggar Basin wa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of single source oil (A _ (1) A _ (2). B) and two kinds of mixed source oil (C _ 1C _ 2), the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extracts are analyzed, and the trace element identification chart of mixed source oil i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nsition metal elements such as V _ (Cr) Cr ~ (2 +) Ni (Cu) Mo and so on are generally enriched in crude oil, while the (REE) content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s generally low. V / NiCoP / NiCr-Mo (element content ratio)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indicator for oil source correlation. Type A1 crude oil is derived from carbonate source rock of Fengcheng formation, while A2 type comes from mudstone of Fengcheng formation. B is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Wuerhe formation, C1 is mixed with A1 and B, C2 with A2 and B; The method further proves that trace elements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tool for classification of crude oil types and oil source correlation under complex high maturity conditions.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5001-004)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课题(2014-C4023)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霞;吴拓;徐冠军;李培新;马玉东;;生物降解稠油油源对比新方法及其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7年05期
2 曹剑;吴明;王绪龙;胡文tD;向宝力;孙平安;施春华;鲍海娟;;油源对比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2年09期
3 卢双舫,李泰明,郭庆福,孔庆云,刘跃光;逐步判别分析法在松辽盆地西部地区油源对比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4 卢鸿,冯小杰;油源对比常规方法的使用误区[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李振广,李景坤,宋桂侠;多元统计分析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3期
6 倪春华;包建平;王鹏辉;张宝;;生物降解原油的油源对比研究新进展[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S5期
7 高俊红;芮洪敏;孙志慧;;简述油源对比过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6期
8 周士涛;万光权;刘永康;朱卫国;刘世荣;;离子探针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3年02期
9 陈世加,付晓文,廖前进,王绪龙;中分子量烃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10 黄第藩;尚慧芸;;试论油源对比各类指标的理论基础及其可比性问题[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素芳;马哲;杨淑梅;;油气混源比例理论分析和探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金强;程付启;刘文汇;;混源天然气的混源比例判识方法[A];中深层天然气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翟常博;丁道桂;刘光祥;吕俊祥;;中扬子区南缘逆冲推覆构造及油气集聚与油源对比[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4 程付启;金强;;混源天然气定量研究方法[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王军;周心怀;李建平;杨波;;蓬莱9-1油田强烈生物降解原油油源对比方法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6 唐协华;;南鄱阳坳陷东部油源对比浅析[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黄毅;吴拓;杨俊印;;GC/MS技术在牛心坨地区油源对比中的应用[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上册)[C];2005年
8 贾望鲁;彭平安;肖中尧;于赤灵;;分子和分子同位素地球化学在混源油识别中的应用研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张居和;冯子辉;李景坤;方伟;霍秋立;闫燕;王树森;;混源天然气源岩贡献比例定量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郭艳琴;;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侏罗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晓敏;披覆构造混源油来源与富集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唐峋;岔路河断陷油源对比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张瑛琦;鹿乡断陷油源对比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马遵敬;哈山地区二叠系油源对比及成烃演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本文编号:2328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28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