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分布发育模式

发布时间:2018-11-20 15:08
【摘要】:碳酸盐岩油气资源是世界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碳酸盐岩成藏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热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油气成藏条件优越,资源潜力巨大。现有勘探成果表明,塔中地区奥陶系地层油气整体分布于构造低坳区或斜坡区,存在类似于致密深盆油气藏低坳汇聚、低压成藏、低孔汇聚及源储紧邻等特征,局部又可分布于构造高点圈闭中,表现出类似于常规油藏高点汇聚、高位封盖、高孔富集及高压成藏等特征。这说明,研究区目的层油气藏油气既可受控于浮力作用高点富集,又可受控于非浮力作用低点汇聚,是一种既不能归属于常规油气藏也不能归属于深盆油气藏的复杂油气藏,经典的常规油气成藏理论或非常规油气成藏理论无法完美解释其成因机制。鉴于此,本论文依托国家“973”攻关项目,依据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最新的勘探开发成果数据,在系统剖析奥陶系典型油气藏的基础上,结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法,加以数理统计及物理模拟等途径,试图揭示和阐明研究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成因机制并建立分布发育模式。地质剖析表明,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藏具有“四高四低,一早一晚”共存的复杂地质特征。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藏具有高孔与低孔含油气共存、高产与低产油气共存、高点与低点含油气共存、高压与低压含油气共存及早成与晚成油气共存的复杂地质特征,整体表现为目的层纵向叠置发育、油气平面连片广泛分布。六个关键地质要素控制和影响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烃源岩多期生排烃为油气藏形成提供物质基础,离优质烃源岩越近的储层含油气性越好;优质储层为油气富集提供场所,储层物性越好(孔隙度大于1.8%),油气富集程度越高;局部构造为油气富集提供指向区,越靠近构造高点(构造标准化值大于0.25),储层含油气性越好;断裂和不整合面为油气提供有效运移通道和聚集场所,离断裂或不整合面越近(距断裂距离小于18 km,距不整合面距离小于300 m),储层含油气性越好;盖层为油气藏形成提供保存条件,盖层厚度越大,储层含油气性越好。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藏具有多动力、多来源及多阶段复合成藏特征。研究区目的层油气多动力复合成藏受储层物性演化控制:早加里东期碳酸盐岩储层孔渗整体较低,寒武—下奥陶统烃源岩生排出来的油气主要在毛细管力等非浮力作用下进入紧邻源岩发育的目的层内相对高孔渗区汇聚成岩性油气藏;晚加里东期及印支—海西期因构造变动和流体作用奥陶系局部高孔高渗储层发育,寒武—下奥陶统及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生排出的油气在浮力与非浮力联合作用下进入目的层局部高孔渗区富集,形成常规油气藏与致密油气藏连片分布特征;喜山期因油源断裂高效疏导,寒武—下奥陶统烃源岩成因为主的高成熟度天然气在压力和浮力主导作用下进入目的层对先期油气藏气侵改造,形成多相态连续混源油气藏。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多来源复合成藏表现为喜山期寒武—下奥陶统烃源岩成因为主的高成熟油气对早加里东期、晚加里东期及印支—海西期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复合成因的较低成熟油气大范围侵入改造。礁滩体储层油气混源机制主要受断裂控制,油气成熟度以“断裂带高值异常、远离断裂带异常减小”为特征,不整合面风化岩溶储层油气混源机制主要受不整合面控制,油气成熟度以“不整合面整体均一,局部断裂高值异常”为特征。整体上,塔中地区不同来源油气沿11个断裂交汇点注入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离充注点越近,不同源岩在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成熟度油气混源作用越强。多动力与多来源复合特征的时空匹配关系决定了研究区目的层油气成藏过程经历三个阶段:早加里东期寒武—下奥陶统外源供烃,非浮力作用主导形成岩性油气藏;晚加里东、印支—海西成藏期寒武—下奥陶统外源与中上奥陶统内源同时供烃,浮力和非浮力联合作用形成混源连续油气藏;喜山期主要为寒武—下奥陶统外源供气,流体压力与浮力主导形成多相态混源连续油气藏。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藏为构造调整改造形成的叠复连续型油气藏。研究区奥陶系多目的层甚至是同一目的层单一圈闭中油气藏出现多类型叠加复合特征,表现为高部位常规油气藏与低部位深盆油气藏连续分布。经历构造变动改造,连续型油气藏储层物性得到改善、流体性质与相态发生变化、圈闭形态与油气分布受到调整,形成了纵向上油气水多相态目的层叠置发育、平面油气广泛分布局部高孔渗富集的连续型油气藏。塔中地区奥陶系叠复连续油气藏成藏有利目标主要分布于综合控油气指数(RFSI)大于0.5的区域。塔中地区奥陶系构造调整改造形成的叠复连续型油气藏分布受综合控油气指数控制,油气主要分布于RFSI大于0.5的区域,且RFSI越大,油气成藏概率越大。目的层浮力主导形成的常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塔中10号断裂带和塔中40号断裂带,非浮力主导形成的致密油气藏集中分布于塔中I号断裂坡折带与塔中10号断裂带。两种类型油气藏叠加复合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塔中I号断裂坡折带西北部、塔中10号断裂带及塔中40号断裂带,为最有利目标区。现今发现的油气藏基本都位于有利目标范围内,对钻探成功井、失利井预测成功率分别为86%和76%。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文光;彭仕宓;蔡忠贤;;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层序格架及沉积相演化[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S5期

2 苏娟;郭建华;蔡习尧;;塔中地区泥盆系东河砂岩段成岩作用研究[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年03期

3 朱毅秀,林畅松,吕修祥,解启来;塔里木塔中地区二叠纪岩浆岩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意义初探[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02期

4 张殿伟;刘文汇;郑建京;王晓锋;南青云;;塔中地区天然气氦、氩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6期

5 葛海波;傅恒;仝燕;高雁飞;杨宏飞;钟梁旋子;;塔中地区上奥陶统恰尔巴克组存在依据[J];新疆地质;2013年03期

6 徐志明,董斌;塔中地区油气资源评价[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7 翟光明,王建君;对塔中地区石油地质条件的认识[J];石油学报;1999年04期

8 高志前,樊太亮,王惠民,刘忠宝;塔中地区礁滩储集体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J];新疆地质;2005年03期

9 吴茂炳;王毅;郑孟林;张卫彪;刘春燕;;塔中地区奥陶纪碳酸盐岩热液岩溶及其对储层的影响[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S1期

10 王成林;李毓丰;张雷;赵宽志;党青宁;;塔中地区志留系薄互层砂体预测方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进华;;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特征与砂体预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吴茂炳;王毅;张永贵;张达景;张涛;胡文萱;;塔中地区热液岩溶及其地质意义[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谭秀成;李凌;陈景山;王振宇;丁熊;唐青松;;应用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分析塔中地区Yg陶系白云岩的成因[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李佳蔚;邱楠生;常健;;塔中地区构造—热演化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响应[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卢颖忠;李保华;田瑞锋;张宇晓;;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横向特征初探[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罗宪婴;赵宗举;贺训云;陈学时;俞广;吴兴宁;;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主力油源层新认识[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孙开峰;孙武亮;;塔中地区速度模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蔡希源;陈新军;;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层序地层学及礁、滩相隐蔽圈闭研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李超;丁文龙;樊太亮;于炳松;黄晓波;李春燕;;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特征及主控因素[A];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钱一雄;陈强路;蔡习尧;邵志兵;;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的研究进展[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张海霞 李婧婧;扎根大漠 只因爱得深沉[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记者苏华 通讯员樊晶;塔中西部产能建设紧锣密鼓[N];中国石油报;2011年

3 记者 宗钢;塔中勘探质量先行[N];中国石化报;2001年

4 记者 孙希利;玉北地区奥陶系油藏评价获突破[N];中国石化报;2011年

5 魏东 杨东辉 李兆杰;挖潜奥陶系 提高采收率[N];中国石化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彦荣 通讯员 何世伟 马德昌;三项综合技术遏制奥陶系产能递减[N];中国石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卫兵;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分布发育模式[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2 陈新军;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构造~沉积特征及相互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3 刘忠宝;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理与分布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宫秀梅;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气成藏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6年

5 王惠民;塔里木盆地塔中寒武系—奥陶系构造与沉积演化及相互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王黎栋;塔中地区T_7~4界面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形成机理与分布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朱美衡;塔中地区石炭系—上泥盆统沉积、储层特征及非构造圈闭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8 张晖;塔里木盆地塔中、玉北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差异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9 祝贺;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沉积、层序地层特征及生储盖组合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旷理雄;塔里木盆地北部于奇地区奥陶系与三叠系油气成藏机制[D];中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平川;塔中地区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油气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金虎;塔中地区卡1三维区块奥陶系台内滩的地震相特征与分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杜亚军;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二氧化碳地质储存C级潜力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潘柯伦;塔中地区卡1区块中下寒武统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牛燕宁;塔中地区帚状构造应力场演化及控油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何永W,

本文编号:2345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45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c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