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老红砂沉积年代学及其环境意义:以福建青峰老红砂为例
[Abstract]:A systematic optical luminescent dating study of Laohong sand in Qingfeng, Haitan Island, Fujian Province was carried out, and combined with the published relevant dating data,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aohong sand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a level change and East Asian monsoon change are discussed on a unified time sca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sedimentary age of QFS profile was 110 ~ 33 ka, and the age of initial development extended to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It mainly covers the MIS5c~MIS3 stage, in which there are four rapid accumulation periods. Combined with the published chronological data,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previous conclusions of Laohong sand development since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need to be corrected. 2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aohong sand in South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sea level change.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and the last glacial age, the period of high sea level (-50 m) or higher sea level (-50 ~ 70 m) is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period of Laohong sand. The regional crustal movement superimposed sea level change resulted in the sedimentary difference of Laohong sand in the south of Fujian and in the northeast of Fujian: the rapid accumulation occurr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higher sea level during the regression process; The rapid accumulation of. LGM (sea level (-70m) occurr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transgression. 3 the sedimentation rate of Laohong sand on the scale of glacial to interglacial age reflects the dual restriction of source climate and sea level change on the source transport of Laohong sand.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012,412710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福建省人民政府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U1405231)资助~~
【分类号】:P5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虎男;闽南沿海“老红砂”的特征与成因[J];科学通报;1984年05期
2 宗永强;李平日;;粤东沿海“老红砂”的成因及利用改造问题[J];热带地理;1985年03期
3 李建生;从东山岛一剖面讨论“老红砂”的成因[J];海洋通报;1986年04期
4 朱孝宁,吴正,周曾权,王为;粤东沿海“老红砂”成因再探[J];热带海洋;1988年04期
5 俞鸣同;张红艳;龚正权;陈有喜;王佳椺;张熠;胡绍洁;吴惠;;福建平潭青峰老红砂中季风组分以及形成期研究[J];地理科学;2014年03期
6 刘玉冰;张腾国;李新荣;张丽静;白琰;安黎哲;王刚;;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忍耐极度干旱的保护机制:叶片脱落和茎中蔗糖累积[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6年04期
7 张颖娟;郎秀平;李青丰;;长叶红砂和红砂种子萌发对光照、温度和水分的响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10期
8 种培芳;李毅;苏世平;高暝;邱珍静;;红砂3个地理种群的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0年04期
9 石松利;周健华;舒红英;王迎春;;珍稀植物长叶红砂与近缘种红砂水分特征比较[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周海燕;谭会娟;张志山;贾晓红;张景光;樊恒文;;红砂和珍珠对极端环境的生理响应与调节机制[J];中国沙漠;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冬环;吴正;;普陀山岛老红砂的成因与环境[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2 马小飞;尹恒霞;燕霞;;红砂谱系地理与亚洲季风起源的关系[A];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C];2013年
3 钱增强;赵桂仿;;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红砂种群生态遗传学研究[A];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暨第九届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马剑英;陈发虎;段争虎;夏敦胜;张慧文;;荒漠植物红砂叶片元素特征与气候因子的关系[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周海燕;张志山;谭会娟;贾荣亮;;我国西北荒漠超旱生植物对极端逆境的生理响应及生态学意义[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霍朗;成都有个红砂村[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2 记者 陈兆平;世纪劳模聚红砂共建成都劳模林[N];成都日报;2005年
3 记者 严斌;红砂村白打广告倒收钱[N];成都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严斌 杨华春 李娟;农民越来越像城里人[N];成都日报;2004年
5 郭战邋本报记者 周海波;咱村有位穿警服的“辜村长”[N];成都日报;2007年
6 王自然邋胡雪 汪丽舒 钟钟明;着警服的“辜村长”[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7年
7 彭玉华邋本报记者 严斌;红砂有了居委会 锦江从此无村落[N];成都日报;2008年
8 记者 李耀华;徐一平督查推进市区道路整修工程[N];连云港日报;2010年
9 张涛邋仝金玉;焦作部门联动打击非法采矿[N];中国矿业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严斌;城乡融合:让农民享受城市文明[N];成都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当会;红砂和柠条脱水复水过程中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白娟;荒漠植物红砂在干旱胁迫下的光呼吸作用和抗氧化代谢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王酉石;荒漠植物红砂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下的渗透调节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刘玉冰;荒漠复苏植物红砂抗旱机理的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刘秉儒;红砂植被恢复期间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和养分特性动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徐莉;新疆阜康地区重要荒漠植物自然种群生态遗传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维睿;基于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的红砂优良家系早期选择[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2 周航宇;盐腺泌盐在超旱生植物红砂响应盐及干旱中的生理作用[D];兰州大学;2013年
3 段桂芳;模拟降水格局变化对红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4 赵书艺;红砂响应盐和渗透胁迫的泌盐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5 靳凯;红砂泌盐特性及其对盐碱土壤的适应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6 朱琳;红砂对荒漠干旱盐化土壤适应的抗氧化酶及形态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7 贾海娟;不同种源红砂幼苗水分生理及抗旱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8 高红霞;红砂抗旱优良家系的早期选择[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9 白琰;红砂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生态特征对干旱环境的响应[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10 苏愿;沙漠超旱生植物红砂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49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49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