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毛乌素沙地晚第四纪地层特征与沙漠化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8-11-26 15:10
【摘要】:毛乌素沙地保存着晚第四纪以来的多种沉积序列,记录了过去数十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信息。其在地层发育上过渡性明显,以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及定边一线的沙漠-黄土边界带最为典型,主要有风成沉积和河湖相沉积2种类型,其中古风成砂是这2类沉积剖面的典型地层特征。随着地层记录、精确测年技术等现代沉积学方法的进步以及与历史地理、环境考古、遥感技术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晚第四纪以来毛乌素沙地的沙漠演变研究精度不断提高,毛乌素沙地进退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与冷暖期的多旋回变化相适应,经历了沙丘固定与活化的多次转变。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研究在指标运用上多直接沿用黄土区的环境代用指标,有必要建立适合沙漠-黄土过渡地区的环境代用指标,且将气候环境物理替代性指标与元素地球化学以及生物学指标相结合。毛乌素沙地内部沉积速率快、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湖泊沉积物,对于提高沉积物的分辨率、恢复短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过程也具有显著优势。
[Abstract]:The Maowusu sandy land preserves a variety of sedimentary sequences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and records paleoclimate change information over the past several hundred thousand years. The transition in stratigraphic development is obvious, with the typical desert-loess boundary zone along the lines of Shenmu, Yulin, Hengshan, Jingbian and Dingbian. There are mainly two types of aeolian deposits and fluvial and lacustrine facies deposits. Paleo-aeolian sand is a typical stratigraphic feature of these two types of sedimentary profiles. With the progress of modern sedimentological methods, such as stratigraphic records, accurate dating techniques,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geography,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and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the research accuracy of desert evolution in Maowusu sandy land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The advance and retreat of Maowusu sandy land at different space-time scales are adapted to the polycyclic changes in cold and warm periods, and have undergone many changes of sand dune fixation and activation. In the study of desertification in Maowusu sandy land, the environmental substitute index of loess region is used directly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dicator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environmental substitute index suitable for the desert loess transition area. The physical substitution index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is combined with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index. The lake sediments in Maowusu sandy land with high deposition rate and less interference from human activities also have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improving the resolution of sediments and restoring th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a short scale.
【作者单位】: 平顶山学院旅游与规划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平顶山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41210002) 平顶山学院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PXY-BSQD-2017004)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4GGJS-141)
【分类号】:P534.63;X17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贵章;王文科;李云良;吴亚娜;杨峰;;毛乌素沙地典型岩性导热系数试验和模型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曲美艳;《中国海岩带晚第四纪地质》一书出版[J];海洋地质动态;2001年02期

3 吴章明,汪一鹏,任金卫,叶建青;青藏高原北部金沙江、澜沧江缝合线晚第四纪的活动性[J];地震地质;1993年01期

4 张明书;若干晚第四纪地质问题探讨[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02期

5 张桂甲,李从先;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体系层序地层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6 蓝先洪;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的古地理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5年02期

7 蓝先洪;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J];沉积学报;1996年02期

8 安晓文;常祖峰;石静芳;;大盈江断裂西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研究[J];地震研究;2009年02期

9 徐刚;刘健;李安龙;韩宗珠;孔祥淮;;晚第四纪深切谷研究综述[J];海洋地质动态;2009年07期

10 吴传勇;吴国栋;陈建波;阿里木江·亚力昆;常想德;李帅;;天山内部那拉提断裂晚第四纪活动速率[J];内陆地震;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彦宝;冉勇康;;汤东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钻孔联合剖面探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杜青松;鄂阿强;李志华;;鄂尔多斯盆地晚第四纪气候楔状体发育研究[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3 朱成南;;红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2)——“三江”构造地质[C];1982年

4 王树民;陈泓君;钟和贤;;南海东北部晚第四纪地层不整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陈泓君;钟和贤;;南海东北部晚第四纪地层不整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周荣军;雷建成;黎小刚;杨涛;;晚第四纪以来大渡河断裂活动性的地质地貌判据[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周荣军;何玉林;马声浩;黎小刚;;四川小金抚边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8 王汝建;李霞;陈荣华;;白令海晚第四纪高分辨率的古海洋与古气候学记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彤慧;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吴传勇;西南天山北东东走向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在天山构造变形中的作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6年

3 陈晓辉;北黄海陆架晚第四纪地层结构与物源环境演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贾启超;迈丹断裂阿合奇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5年

2 王文辉;新疆南天山北轮台断裂东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3 梁阿如娜;晚第四纪包头盆地古湖演化与环境变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侯方辉;南黄海晚第四纪地震地层学与新构造运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马龙;滨海及内陆卤水典型分布区晚第四纪环境演变与卤水的形成[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7年

6 金仙梅;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晚第四纪沉积地层结构与海洋地质灾害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柳煜;长岭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6年

8 史杰;新疆阜康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1年

9 杨源源;华山山前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活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年



本文编号:2358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58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4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