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高家河三维区盒八段为例
[Abstract]:Taking the eighth member of the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of the Permian Lower Permian in the Gaojiahe Three-dimensional area of the Yanchang Exploration area of Ordos Basin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 of using seismic information to study the plan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dimentary system is expound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are the basis of sedimentary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data. Based on 90 掳phase seismic data volume, the seismic reflection frequency of sand bed is analyzed by time-frequency analysis technique, and the seismic interference of sand bed is suppressed by combining seismic filtering. The sedimentary interpretation of stratigraphic slices with different main frequencies is carried out by combining geology, logging and earthquake. This method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 of sedimentary system. The delta front subfaci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the main sedimentary subfacies of Boba formation, and the mai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re two distributary channels with large scale. An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distributes along S228S232S232S204FU S205U Yq2 and S216, and the other distributes channel near east-west direction, distributing along Y218S222Y120 and S226 wells. The natural gamma-ray curves of these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waterways filled with sand bodies are bell-shaped, toothed or box-shaped, and in stratigraphic sections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medium and strong energy band reflectance patterns. In addition, a small scal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is found in the S212OY217S211S210S246 and S247 well areas on the western edge of the study area.
【作者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气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2118) 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K10-12)资助
【分类号】:P63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全胜;;鄂尔多斯盆地高家河地区上古生界地震沉积学研究[J];石油物探;2016年01期
2 赖生华;梁全胜;曾洪流;李鹏飞;;煤层对砂岩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及其地震岩性学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山2段为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5年01期
3 赖生华;梁全胜;袁通路;;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二段煤层对下伏砂岩地震反射特征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J];石油物探;2014年03期
4 李磊;王英民;徐强;赵靖舟;李冬;;南海北部陆坡地震地貌及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主控因素[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10期
5 李磊;王英民;徐强;李冬;;南海北部白云凹陷21Ma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J];石油学报;2012年05期
6 张涛;林承焰;张宪国;董春梅;曾洪流;;开发尺度的曲流河储层内部结构地震沉积学解释方法[J];地学前缘;2012年02期
7 朱筱敏;董艳蕾;胡廷惠;罗琪;王敏;杨道庆;罗家群;刘桂兰;;精细层序地层格架与地震沉积学研究——以泌阳凹陷核桃园组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年04期
8 董艳蕾;朱筱敏;胡廷惠;罗家群;刘桂兰;罗琪;;泌阳凹陷核三段地震沉积学研究[J];地学前缘;2011年02期
9 李磊;王英民;张莲美;黄志超;;尼日尔三角洲下陆坡限定性重力流沉积过程及响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11期
10 朱筱敏;刘长利;张义娜;彭伟民;;地震沉积学在陆相湖盆三角洲砂体预测中的应用[J];沉积学报;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平;邹德江;李胜利;;深县凹陷沙一下段沉积体系恢复方法[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2年01期
2 王红霞;李睿;;甘肃北山地区沙婆泉期沉积体系特征[J];甘肃科技;2013年13期
3 Werner Ricken;汪筱林;;记录小规模气候旋回的沉积体系的敏感性[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4 刘振夏,夏东兴,王揆洋;中国陆架潮流沉积体系和模式[J];海洋与湖沼;1998年02期
5 赵俊兴,田景春,蔡进功;惠民凹陷南坡古中生代沉积体系特征及时空演化[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2年01期
6 李华;何幼斌;王振奇;;深水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形态及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7 张成弓;陈洪德;陈安清;林良彪;隆轲;杨帅;;黔南-桂中地区二叠系沉积体系展布规律及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8 杨福珍,王宇林,高明泽;平庄西露天矿区元宝山组沉积体系分析[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9 张银国;梁杰;;南黄海盆地二叠系至三叠系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沉积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年05期
10 王敏芳,黄传炎;盐湖沉积体系的研究现状与油气地质意义[J];内江科技;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会东;宋立忠;董丽红;于连忠;褚春梅;张萍;;坳陷盆地沉积体系精细研究方法探讨[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孟睿;;浅谈纳岭沟地区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3 孟睿;;浅谈纳岭沟地区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吴因业;涂小仙;;吐鲁番盆地三叠系沉积体系与油气储集体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赖生华;陆先亮;束青林;;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岩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高抒;;全新世海岸沉积体系形成、演化及资源潜力:以江苏海岸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安春;秦蕴珊;;中国近海细粒沉积体系及其环境响应[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刘家铎;张哨楠;田景春;赵锡奎;何建军;;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沉积体系及储层评价[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敬小军;高攀峰;李儒春;杨立国;姬瑞兰;王勇;;绥靖油田主力生油层系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A];青年人才与石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七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长8油层石油勘探[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腾飞;彰武盆地早白垩世沉积体系与构造控制[D];吉林大学;2016年
2 秦志亮;南海北部陆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过程、分布及成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魏红红;鄂尔多斯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窦伟坦;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储层特征及油藏成藏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5 刘文;Rub’Al Khali盆地古生界沉积体系及石油地质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付锁堂;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7 朱志军;川东南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沉积体系及物质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伟;柴达木盆地沉积体系发育的动力学机制及成藏效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9 王海侨;英台地区萨葡高油层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刘晓;二连盆地乌里亚斯太凹陷中洼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冬;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沉积体系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2 谭庆伟;内蒙古巴音满都呼地区恐龙生物群及同时代沉积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吴鹏;青海可可西里五雪峰及邻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4 付彦辉;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水道沉积体系及其油气意义[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刘智;中卫及周缘地区晚古生代主要海泛期沉积体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赵玉峰;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体系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新富;正村勘探区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聚煤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8 韦东晓;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9 岳翠;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断陷北部下白垩统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裴家学;路东凹陷九上段沉积体系及储层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66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66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