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贯通节理岩体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的讨论
[Abstract]:In March 2016,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ublished "the constitutive model of uniaxial compression dynamic damage of non-connected jointed rock mass" [1]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original"), and learned a lot of things after reading, but a little doubt;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uly 2000, Vol. 22, No. 4, "damage Model of medium containing Non-Thread fractured Rock Mass" [2] has the same doubt, so it is put forward to discuss with author Professor Liu Hongya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红岩;王新生;张力民;张力国;;非贯通节理岩体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本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6年03期
2 陈文玲,李宁;含非贯通裂隙岩体介质的损伤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列列;卓莉;刘志勇;;关于“非贯通节理岩体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的讨论[J];岩土工程学报;2016年10期
2 刘红岩;;对“非贯通节理岩体单轴压缩动态损伤本构模型”讨论的答复[J];岩土工程学报;2016年10期
3 张力民;张慧;刘红岩;;单轴压缩荷载下非贯通闭合节理岩体损伤本构模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年01期
4 袁小清;刘红岩;刘京平;;基于宏细观损伤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15年10期
5 李心睿;徐清;谢红强;肖明砾;何江达;;静动载耦合作用下裂隙岩石损伤本构及演化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S1期
6 张士川;郭惟嘉;孙文斌;尹大伟;;高水压底板突水通道形成与演化过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7 张吉宏;刘红岩;;综合考虑宏微观复合损伤的节理岩体本构模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3年06期
8 张岩;李宁;于海鸣;徐彬;;温度应力对裂隙岩体强度的影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S1期
9 夏才初;肖维民;刘远明;;非贯通节理的岩桥弱化力学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10 赵启峰;孟祥瑞;刘庆林;;采动过程中底板岩层变形破坏与损伤机理分析[J];煤矿安全;2008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红岩;吕淑然;张力民;;基于组合模型法的贯通节理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10期
2 陈新;廖志红;李德建;;节理倾角及连通率对岩体强度、变形影响的单轴压缩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3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sensitivity of jointed rock mass strength to various factors[J];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年04期
4 晏石林,黄玉盈,陈传尧;非贯通节理岩体等效模型与弹性参数确定[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5 李建林,哈秋 ;节理岩体拉剪断裂与强度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3期
6 刘小明,李焯芬;脆性岩石损伤力学分析与岩爆损伤能量指数[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年02期
7 李新平,,朱瑞赓,朱维申;裂隙岩体的损伤断裂理论与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5年03期
8 韩贝传,王思敬;一种计算多组节理系统损伤张量的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3年01期
9 凌建明,蒋爵光,傅永胜;非贯通裂隙岩体力学特性的损伤力学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2年04期
10 范景伟,何江达;含定向闭合断续节理岩体的强度特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飞;赵法锁;;考虑损伤门槛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年03期
2 贾善坡;陈卫忠;于洪丹;李香玲;;泥岩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参数辨识[J];岩土力学;2009年12期
3 周家伍;刘元雪;傅蕾;李忠友;;损伤本构模型在边坡工程损伤破坏研究中的应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4 赖远明;李双洋;高志华;常小晓;;高温冻结粘土单轴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及强度分布规律[J];冰川冻土;2007年06期
5 董毓利,谢和平,李玉寿;砼受压全过程声发射特性及其损伤本构模型[J];力学与实践;1995年04期
6 杜炜;;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J];四川建筑;2010年02期
7 张强勇,向文,朱维申;节理岩体能量损伤本构模型与工程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04期
8 刘汉龙;肖杨;崔允亮;;结构性软土三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9 董毓利,谢和平,赵鹏;受压混凝土理想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力学与实践;1996年06期
10 卓卫东;岩石类介质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钟;王肖钧;刘文韬;;岩石的一种损伤本构模型及本构参数的实验拟合[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2 李忠友;刘元雪;周建廷;王培勇;周家伍;;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齐虎;李云贵;喻员林;;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数值算法及工程应用[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4 薛云亮;林峰;李庶林;;岩石不同围压压缩试验与损伤本构模型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兑关锁;沈珠江;;土体损伤本构模型理论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常岩军;矫桂琼;王波;陶永强;王翔;;平纹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损伤本构模型[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夏旺民;郭增玉;;Q_1黄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单仁亮;薛友松;张倩;;岩石动态破坏的时效损伤本构模型[A];第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李庆斌;王光纶;张楚汉;;考虑围压影响的岩体损伤本构模型[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10 张嘉翔;韦立德;陈从新;杨春和;;压剪应力条件下各向异性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和渗流模型(Ⅱ):三轴压缩应力状态下理论模型及算例[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辉;土的细观损伤本构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张吉宏;综合考虑宏细观缺陷的岩体损伤本构模型及破坏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3 万玲;岩石类材料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4 梁宁慧;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和拉压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5 李正;复杂受力条件下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及钢筋混凝土桥梁地震损伤分析[D];天津大学;2011年
6 刘军;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其数值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俊;二维C/SiC复合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8 赵永强;污染对水泥土影响的力学试验及其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鹏;基于节理岩体损伤本构模型的FLAC3D二次开发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王丽伟;大骨料混凝土率型内时损伤本构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蔡灿;砂岩的动静态损伤本构模型及牙齿破岩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4 王菲;基于三轴压缩试验的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5 蒋维;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与圆形硐室岩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杨磊;铸造镁合金塑性—蠕变交互作用的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5年
7 郗武;混凝土单轴受压细观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8 尹相振;混凝土动态破坏过程的细观数值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9 杨文东;坝基软弱岩体的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08年
10 王者超;盐岩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本文编号:2367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67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