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南2014年景谷中-强震群的地质构造成因——茶房-普文断裂带贯通过程的构造响应
[Abstract]:During October-December 2014, three moderate-strong Ms6.6,Ms5.8,Ms5.9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Jinggu, Yunnan Province.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ause of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earthquake, on the basis of surface survey, combining the data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intensity and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and so on,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macro epicenter of the earthquake swarm is locate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southeast of Yongping basin. The seismogenic fault is a NW strike-slip fault with no obvious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 features. The swarm activity and aftershock migration process indicate that because of the temporary obstruction of the rock bridge at the fault diagonal junction, the rupture of the Ms6.6 earthquake stopped briefly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to the south and east. After breaking through the barrier, the Ms5.8 and Ms5.9 earthquakes were further triggered. This accords with the segmental rupture behavior of the source rupture along the NW direction fault. The results of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of regional active faults show that the location of seismogenic faults is exactly between the NW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teahouse fault and the Puwen fault, which belongs to the discontinuous part of the fault zon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ctivity of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 swarm should be the structural activity of the transfixion process of the teahouse-Puwen fault zon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seismic data of Simao block,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seismicity of Simao block is less than M = 6. 8, and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is mostly NW trending fault. It indicates that the activity of the NW trending fault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the NE fault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pres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belongs to the main seismo-controlling structure in this area and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n the future seismological work.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云南省地震局;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大学;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1120163、12120114002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171009)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DXLXJK201410)
【分类号】:P31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中海;赵根模;龙长兴;周春景;范桃园;;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大震活动特征及其趋势:活动构造体系角度的初步分析结果[J];地质学报;2014年08期
2 徐杰,王若柏,王春华,宋长青;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两条新生地震构造带的初步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艳辉;赵根模;吴中海;李跃华;马丹;蒋瑶;;地震空区法在大地震危险性初判中的应用——以青藏高原东南缘为例[J];地质力学学报;2014年03期
2 赵根模;刘杰;吴中海;;2015尼泊尔大地震及喜马拉雅造山带未来地震趋势[J];地质力学学报;2015年03期
3 徐杰;;新生地震构造带的研究——地震地质研究新开拓的一项工作[J];华南地震;2011年04期
4 庞河清;王多义;蔡左花;程建;黄耀综;邓祖林;李幸运;唐蓉;蒋增平;;川西什邡地区隐伏断层活动性及其对流体的控制作用[J];物探与化探;2010年01期
5 王月潮;;论西安市未央区地震群测群防运行机制研究[J];魅力中国;2010年12期
6 张世民;吕悦军;任俊杰;;华北平原强震构造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J];震灾防御技术;2006年03期
7 吴中海;龙长兴;范桃园;周春景;冯卉;杨振宇;仝亚博;;青藏高原东南缘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及其动力学特征与机制[J];地质通报;2015年01期
8 刘艳辉;赵根模;吴中海;蒋瑶;;青藏高原东南缘及邻区近年来地震b值特征[J];地质通报;201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华国;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柯坪推覆构造系的构造变形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2 邓美洲;非地震勘探方法在隐伏构造研究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3 柴建峰;河北平原活断层评价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D];河北理工学院;2003年
4 鲁人齐;非地震勘探方法在龙门山前构造研究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庞河清;龙门山中段前缘构造特征及油气保存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尹诗琪;龙潭河温泉形成机制及水源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7 朱战军;西藏哲古地区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与成矿预测[D];中南大学;2013年
8 秦刘冰;基于波形反演的中等地震震源参数及破裂方向性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9 武法伟;刚果布谷马西钾盐矿断层构造识别方法及其特征分析[D];山东大学;2014年
10 陈婷;昌都市八宿县白马地区温泉勘查及成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金卫,马宗晋;东亚地区现代地壳运动特征与构造变形[J];地学前缘;2003年S1期
2 邓起东;中国活动构造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质论评;2002年02期
3 徐道一;;中国汶川巨震、印尼巨震及其与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关系[J];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11期
4 邓起东,张培震,冉勇康,杨晓平,闵伟,楚全芝;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2年12期
5 冉勇康;陈立春;程建武;宫会玲;;安宁河断裂冕宁以北晚第四纪地表变形与强震破裂行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5期
6 杨理华;邢台—河间—唐山强震带是地震构造破裂带[J];中国地震;1987年04期
7 张四昌;中国大陆共轭地震构造研究[J];中国地震;1991年02期
8 张四昌,刁桂苓;唐山地震序列的构造过程[J];中国地震;1992年02期
9 华卫;刘杰;郑斯华;陈章立;;2003年云南大姚6.2、6.1级地震序列特征分析及地震触发研究[J];中国地震;2006年01期
10 吴中海;赵希涛;范桃园;叶培盛;仝亚博;杨振宇;;泛亚铁路滇西大理至瑞丽沿线主要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质特征[J];地质通报;2012年Z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元生,李彬,宋德忠,梁宗海;2004年11月1日青岛崂山3.6级震群概况[J];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06期
2 ;太原北格震群的特点与分析[J];山西地震;1977年03期
3 ;山西境内的震群活动[J];山西地震;1981年03期
4 ;运城震群现场监视拾零[J];山西地震;1987年02期
5 宋俊高,王炜;震群活动和地震预报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1998年09期
6 孙文福,张颖;关于北宁震群性质及其意义的研究[J];东北地震研究;2002年02期
7 孙文福,史薇薇;关于营口—海城震群性质的研究[J];东北地震研究;2002年04期
8 潘元生,颜景连,史雯,卢桦楠,万连初,邓向明;2003年6月5日青岛崂山4.1级震群概述[J];国际地震动态;2003年11期
9 肖丽珠,张小美,陈瑶,徐辉;礼县震群与岷县—临潭—卓尼县5.2级地震[J];华南地震;2004年03期
10 顾瑾萍,郑建常,吴晶;震群精定位问题讨论[J];西北地震学报;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耘;田建明;;震群活动的区域特征及成因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芳;张萍;;2008年11月14日海城震群特征及对比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周仕勇;;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生成机理再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周仕勇;许洪新;韩京;努尔尼沙;;伽师强震群的精确定位及包含的构造意义[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5 郭飙;刘启元;陈九辉;;伽师强震群地震构造分析[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王琼;王海涛;;伽师强震群活动过程应力触发作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朱传镇;石汝斌;王林瑛;;脉动变化、震群活动与大地震孕育过程的研究[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8 于利民;;山西运城震群机制解分析[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9 敖雪明;龙海英;王桂岭;;新疆天山近7级地震前震群活动的时空分布演化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单建新;何玉梅;朱燕;马宝柱;杨成荣;;新疆伽师强震群的震源破裂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孙爱民;松原震群敲响东北防震警钟[N];中国矿业报;2013年
2 记者 裴蕾;犍为17小时发生41次地震[N];四川日报;2010年
3 记者 吴伟锋 黄凌燕 见习记者 李霞;仙游石苍游洋交界昨发生4.3级地震[N];湄洲日报;2013年
,本文编号:2383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383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