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中北段老道口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Abstract]:The Laodokou diorite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Xingmeng orogenic belt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Daxingan Mountains. The Laodokou rock mass, which was originally defined as the Laodokou unit, is mainly composed of diorite, quartz monzonite and diorite porphyrite. Zircon SIMS U-Pb dating of diorite ages of (126.09 卤0.95) Ma, is a product of early Cretaceous magmatism and is not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formed in the Cambrian. The SiO_2 of the diorite is 56.13 and the TiO_2 is 0.970.99.The (MgO) and TFe_2O_3 are 2.12% and 6.737.41%, respectively. The Mg# value of 36.00 and 38.00 (Na_2O) was 4.293.The value of K2O was 1.38 and the value of K2O was 1.59. the Mg# value was 0.310.37W (Al_2O_3) 17.9556.36. Compared with the rich sodium and high aluminum, the normalized curves of chondrites show that chondrites are rich in (LREE), rich in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poor in (HREE) and weak negative anomalies in Eu (0.85 ~ 0.87). In Laodokou diorite, strong incompatible element Th,U,K is significantly enriched and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 Nb,Ta is depleted. Its magmatic source may be subducted fluid metasomorphic lithospheric mantle. The diorite is rich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such as Ba,K,Rb,Th,U, and the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 Nb,Ta,Ti,P is depleted, indicating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subduction.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Laodokou rock body,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rock body was probably formed in the lithospheric extensional tectonic environment after the closed orogenic of the Mongolia-Okhotsk Ocea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区域调查研究所;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2013CB429802)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5001001-08) 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分类号】:P597.3;P588.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福元;李献华;杨进辉;郑永飞;;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J];岩石学报;2007年06期
2 张连昌;陈志广;周新华;英基丰;王非;张玉涛;;大兴安岭根河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深部源区与构造-岩浆演化:Sr-Nd-Pb-Hf同位素地球化学制约[J];岩石学报;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照华;卢欣祥;刘翠;李德东;杨宗锋;文思博;;岩浆热液成矿理论的失败:原因和出路[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杨武斌;单强;赵振华;罗勇;于学元;李宁波;牛贺才;;巴尔哲地区碱性花岗岩的成岩和成矿作用:矿化和未矿化岩体的比较[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6期
3 赵忠华;孙德有;苟军;任云生;付长亮;张学元;王晰;柳小明;;满洲里南部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6期
4 张晗;孙丰月;;中条山同善地区虎坪杂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3期
5 贾小辉;王强;唐功建;;A型花岗岩的研究进展及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3期
6 刘勇;肖庆辉;耿树方;王晓霞;陈必河;;骑田岭花岗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寄主岩及其暗色闪长质微细粒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证据[J];中国地质;2010年04期
7 何进忠;姚书振;;新元古代以来甘肃西秦岭造山过程的地球化学证据及其成矿背景[J];中国地质;2011年03期
8 孙金凤;杨进辉;;华北东部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与克拉通破坏[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杨德彬;许文良;裴福萍;王清海;;蚌埠隆起区古元古代钾长花岗岩的成因: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的制约[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林广春;;川西石棉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与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海龙;黄宝春;乔庆庆;陈军山;;黑龙江东部白垩纪-古近纪古地磁初步结果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曾庆栋;刘建明;褚少雄;付国立;于文斌;李泽明;高玉友;李元九;孙燕;周伶俐;段晓侠;张松;王永彬;;西拉沐伦成矿带中生代花岗岩浆活动与钼成矿作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3 Nathan Cleven;;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Wunugetushan porphyry Cu-Mo deposit in NE china,and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nce[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4 徐文刚;范宏瑞;胡芳芳;杨奎锋;;氧化性和还原性斑岩型矿床流体成矿特征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5 ;What drove late Mesozoic extension of the northern China-Mongolia tract?[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五卷(矿产资源与水资源)[C];2003年
6 ;Tectonics of the late Mesozoic wide extensional basin system in the China-Mongolia border region[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五卷(矿产资源与水资源)[C];2003年
7 张旗;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贾秀勤;;花岗岩结晶分离作用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二[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C];2008年
8 张旗;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贾秀勤;;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C];2008年
9 吴福元;徐义刚;高山;郑建平;;华北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研究的主要学术争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吴华英;张连昌;陈志广;万博;;内蒙古西拉木伦成矿带库里吐钼(铜)矿区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及含矿性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德荣;黑龙江三矿沟铜多金属矿区(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韩振哲;小兴安岭东南段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特征与多金属成矿[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陈静;黑龙江小兴安岭区域成矿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4 孟恩;黑龙江省东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碎屑锆石与火山事件的制约[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彦龙;大兴安岭地区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同位素特征与岩石圈地幔时代[D];吉林大学;2011年
6 周振华;内蒙古黄岗锡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7 赵亮亮;黑龙江杂岩构造演化的岩石学与年代学证据[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超文;吉林省东南部晚中生代火山作用及其深部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9 宋海峰;依兰地区黑龙江混杂岩的形成与演化[D];吉林大学;2006年
10 何玉平;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沉积特征与原型盆地恢复[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思婷;梨子坑火山盆地周家矿区煌斑岩岩石学特征和成因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陈帅奇;浙西开化地区燕山期岩体特征及成矿背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贾志业;西天山莱历斯高尔—肯登高尔一带岩浆过程和铜钼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刘美华;西藏北冈底斯桑巴地区花岗岩类年代学与地球化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臧文娟;南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五龙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刘彬;东昆仑跃进山早泥盆世侵入杂岩体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7 仵康林;阿拉善地区华力西晚期花岗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长安大学;2011年
8 陈国超;东昆仑南缘印支期花岗岩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D];长安大学;2011年
9 任飞;察隅—旁多构造岩浆岩段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建造时空分布[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宏伟;西秦岭阳山金矿带酸性脉岩与金成矿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怀民,董树文,刘晓春;北大别东部白垩纪埃达克质火山岩及其锆石U-Pb年代学[J];地球化学;2002年05期
2 林强,葛文春,曹林,孙德有,林经国;大兴安岭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2003年03期
3 李献华,祁昌实,刘颖,梁细荣,涂湘林,谢烈文,杨岳衡;岩石样品快速Hf分离与MC-ICPMS同位素分析:一个改进的单柱提取色谱方法[J];地球化学;2005年02期
4 李锦轶,莫申国,和政军,孙桂华,陈文;大兴安岭北段地壳左行走滑运动的时代及其对中国东北及邻区中生代以来地壳构造演化重建的制约[J];地学前缘;2004年03期
5 周新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转型与减薄研究若干问题[J];地学前缘;2006年02期
6 葛文春,李献华,林强,孙德有,吴福元,尹成孝;呼伦湖早白垩世碱性流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地质科学;2001年02期
7 赵越,杨振宇,,马醒华;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J];地质科学;1994年02期
8 林强,葛文春,孙德有,吴福元,元钟宽,闵庚德,陈明植,李文远,权致纯,尹成孝;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大地构造意义[J];地质科学;1998年02期
9 刘敦一,汤加富,周存亭,高天山,沈荷生,杨淳;大别造山带核部桃园寨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2年02期
10 张炯飞,权恒,武广,祝洪臣;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J];贵金属地质;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海玲,Fred A.FREY,HANG Shichun,于俊吉,邓晋福,刘振文,李凯明,狄永军,赵国泉,刘清华;东南沿海地区古近纪大陆岩石圈地幔特征及成因[J];地学前缘;2003年03期
2 宋晓东,李思田,李迎春,郑斯华,解习农;岩石圈地幔结构及其对中国大型盆地的演化意义[J];地球科学;2004年05期
3 茹艳娇;;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组成与交代作用[J];地质与资源;2010年04期
4 夏群科;郝艳涛;;大陆岩石圈地幔中水的分布和大陆稳定性[J];科学通报;2013年34期
5 陈生生;樊祺诚;赵勇伟;隋建立;杜星星;;内蒙古阿巴嘎地幔岩捕掳体与岩石圈地幔性质探讨[J];岩石学报;2012年04期
6 郑建平;周新华;;华北岩石圈地幔岩石学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3年04期
7 刘传周;;华南显生宙时期岩石圈地幔的性质与形成时代[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3年05期
8 Cin-Ty Lee ,任向文;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岩石圈地幔中生代移离的锇同位素证据[J];世界地质;2001年04期
9 赵海玲,Fred. A. Frey,Hang Shichun,李凯明,狄永军,邓晋福,赵建华;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特征[J];现代地质;2002年04期
10 袁学诚;李善芳;管烨;;瑞雷-泰勒不稳定性与中国东部岩石圈——三论岩石圈地幔蘑菇云构造[J];中国地质;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艳杰;张宏福;英基丰;苏本勋;;橄榄岩-熔体反应对大陆岩石圈地幔的改造作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2 张宏福;英基丰;汤艳杰;张瑾;赵新苗;牛利锋;肖燕;苏本勋;;华北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不均一性:来自橄榄石的组成填图结果[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于津海;S.Y.O’Reilly;张明;W.L.Griffin;徐夕生;;雷州半岛岩石圈地幔形成过程中的部分熔融和交代作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旗;金惟俊;王元龙;李承东;王焰;贾秀勤;;大洋岩石圈拆沉与大陆下地壳拆沉:不同的机制及意义—兼评“下地壳+岩石圈地幔拆沉模式”[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苏本勋;张宏福;王巧云;孙赫;肖燕;英基丰;;中国东部及西秦岭地区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中的相转变带及其温压条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C];2008年
6 汤艳杰;张宏福;英基丰;张瑾;牛利峰;赵新苗;;太行山中段新生代玄武岩中高镁橄榄石捕虏晶:残留古老岩石圈地幔样品[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赖逸真;杨怀仁;;台湾澎湖群岛岩石圈地幔之熔融与交代换质作用[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夏群科;李佩;杨晓志;郝艳涛;冯敏;孙伟;;华北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中水的含量和分布[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孙晶;刘传周;吴福元;;熔体再富集作用对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影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3年
10 董泽义;汤吉;陈小斌;;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中的水:基于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约束[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潘少逵;大兴安岭地区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及其形成演化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2 刘金霖;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与东北造山带陆下岩石圈地幔性质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郑洪伟;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海泉;中国东部部分地区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成因[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路思明;吉林省辽源晚中生代碱性玄武岩成因及岩石圈地幔性质[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04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404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