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哀牢山-大象山段渐新世-早中新世热史演化及成因

发布时间:2019-01-16 00:08
【摘要】:哀牢山-红河断裂带范围内样品热史演化的系统构建工作偏少;部分学者往往将样品的冷却年龄简单地归因于断裂带的事件年龄,而没有考虑热扰动因素,致使以往研究结论仍然存在分歧及不合理之处.利用断裂带中高温测年资料,构建了Tt变化曲线,结合压力-温度-深度(P-T-D)变化趋势及地层恢复,对T-t变化的成因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中高温热史演化表明断裂带SE端(大象山段)与NW端(哀牢山段)皆经历2期冷却过程;在地层剥蚀或构造剥露作用诱导下,SE端、NW端于32~30Ma、32~22Ma分别经历第1期冷却过程,而其在26~24Ma、22~20Ma分别经历的第2期冷却过程中,由于断裂活动减弱这一因素,致使该期冷却速率明显增大(尤其是断裂带NW端).伴随着印支地块的顺时针旋转挤出,断裂带中南部左旋转换拉张构造活动向北迁移.在断裂带T-t演化的第1个阶段内,受断裂带转换拉张强度NW向减弱的影响,断裂带SE端正断活动所致的山体隆升效应明显强于NW端,致使SE端样品冷却过程较早,同时冷却速率明显偏大;而在第2个阶段,伴随着青藏高原进入中新世早期的隆升阶段,作为高原东南缘板块调节边界的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其活动性由SE端开始减弱,使得冷却过程由SE端向NW端传递.
[Abstract]: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ample thermal history evolution in Ailaoshan-Honghe fault zone is less than that in Ailaoshan-Honghe fault zone. Some scholars often attribute the cooling age of the sample to the event age of the fault zone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thermal disturbance factor, which leads to the divergence and irrationality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dating data of high temperature in the fault zone, the Tt variation curve is constructed. Combined with the change trend of pressure-temperature-depth (P-T-D) and stratigraphic recovery, a more reasonable explanation of the origin of T-t variation is put forward. The evolution of the middle and high temperature thermal history indicates that both the SE end and the NW end of the fault zone (Ailaoshan section) undergo two cooling stages. Under the inducement of strata denudation or structural denudation, the SE end and the NW end experienced the first cooling process at 32 ~ 30 Ma / 32 ~ 22 Ma, respectively, and during the second cooling process of 26 ~ 24 Ma / 22 ~ 20 Ma, the fault activity weakened due to this factor. The cooling rate (especially the NW end of the fault zone) is obviously increased in this period. Along with clockwise extrusion of the Indosinian block, the south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fault zone migrated northward from the left-lateral extensional tectonic activity. During the first stage of T-t evolution in the fault zone, due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NW direction of the transition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fault zone, the uplift effect of the mountain body caused by the positive fault activity of the SE in the fault zone is obviously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NW end, resulting in the earlier cooling process of the samples at the SE end. At the same time, the cooling rate is obviously larger; In the second stage, along with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entering the early Miocene uplift stage, the activity of the Ailaoshan-Honghe fault zone, which acts as the regulating boundary of the plate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plateau, began to weaken from the SE end. The cooling process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SE end to the NW end.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411760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41530963)
【分类号】:P53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龄;姚永坚;沈宝云;蔡周荣;张智武;许鹤华;王淑红;魏常兴;陈建明;;南海西缘结合带的贯通性[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2 雷超;任建业;张静;;南海构造变形分区及成盆过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3 张克信;王国灿;洪汉烈;徐亚东;王岸;曹凯;骆满生;季军良;肖国桥;林晓;;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研究现状[J];地质通报;2013年01期

4 刘俊来;唐渊;宋志杰;Tran My Dung;翟云峰;吴文彬;陈文;;滇西哀牢山构造带:结构与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5期

5 曹淑云;刘俊来;Bernd LEISS;Axel VOLLBRECHT;邹运鑫;赵春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左行走滑作用起始时间约束——点苍山高温糜棱岩的显微构造与热年代学证据[J];地质学报;2009年10期

6 李宝龙;季建清;付孝悦;龚俊峰;宋彪;庆建春;张臣;马宗晋;;滇西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岩系变质时限研究[J];岩石学报;2009年03期

7 万志峰;夏斌;何家雄;刘宝明;;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油气成藏条件比较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5期

8 葛肖虹;任收麦;马立祥;吴光大;刘永江;袁四化;;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9 朱光;徐佑德;刘国生;王勇生;谢成龙;;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J];地质科学;2006年02期

10 王二七;樊春;王刚;石许华;陈良忠;陈智j;;滇西哀牢山-点苍山形成的构造和地貌过程[J];第四纪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景先;云南中西部地区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和古气候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志杰;哀牢山—红河剪切带中南段构造岩序列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ie Zhang;Qinglai Feng;Zhi Zhang;;Tracing Escaping Structure in the Northern Indo-China Peninsula by Openness and Remote Sensing[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7年01期

2 冀磊;刘福来;王舫;蔡佳;王伟;田忠华;刘利双;;点苍山-哀牢山杂岩带中北段嘎洒地区变沉积岩的成因矿物学与变质演化特征[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6年06期

3 陈磊;齐永安;杨文涛;王海泉;;老挝桑怒地区中新世含煤盆地沉积相与古地理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6年05期

4 代昆;刘成林;肖敦清;马寅生;彭渊;张tD;郑策;张艳芳;孙娇鹏;;柴达木盆地欧龙布鲁克地区构造演化研究[J];地学前缘;2016年05期

5 刘妍濊;陈红汉;苏奥;翟普强;熊万林;孔令涛;;从含油气检测来洞悉琼东南盆地东部发育始新统烃源岩的可能性[J];地球科学;2016年09期

6 沈宝云;刘兵;刘海龄;周洋;刘成东;张雪芬;;海南岛小妹韧性剪切带的纳米尺度[J];地球科学;2016年09期

7 赵岩;刘池洋;张东东;邓辉;赵晓辰;;宁南盆地古近纪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沉积环境的反映[J];地质科技情报;2016年05期

8 李凯;吴中海;李家存;周春景;马晓雪;;江西九江及邻区主要断裂活动性遥感综合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2016年03期

9 陈小宇;刘俊来;翁少腾;;滇西瑶山杂岩变形特征与新生代剥露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岩石学报;2016年08期

10 张九园;孙珍;郑金云;;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陷期断裂结构与演化特点[J];热带海洋学报;201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浩波;云南寻甸南峰中新世木化石及其古环境[D];云南大学;2016年

2 徐增连;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渐新世—中新世孢粉记录与东亚季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马宏杰;中国西南横断山地区新生代地层学及古环境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4 石胜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滇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的孢粉记录及古气候意义[D];西南大学;2012年

5 邓晓东;云贵高原及邻区次生氧化锰矿晚新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其构造和古气候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6 丁素婷;浙江天台晚中新世植物群及其古植被与古气候重建[D];兰州大学;2011年

7 姚轶锋;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和古气候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8 bF铁梅;云南晚第三纪化石木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郑琅;哀牢山结合带北段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开睿;滇西哀牢山断裂带构造岩块变质变形特征及其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泽;云南省南涧地区哀牢山构造带物质组成特征及构造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4 张娟;滇南兰坪—思茅侏罗—白垩纪前陆盆地特征及盆山耦合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5 胡晓佳;哀牢山—红河断裂带新生代富钾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12年

6 廖驾;云南绿春牛孔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云空;刘海龄;谈晓冬;韩玉林;吴翼;吴朝华;赵美松;;海南岛晚古生代-中生代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对南海北缘大地构造的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年06期

2 雷超;任建业;佟殿君;;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盆地发育动力学机制[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4期

3 李三忠;索艳慧;刘鑫;戴黎明;余珊;赵淑娟;马云;王霄飞;程世秀;安慧婷;薛友辰;熊莉娟;曹现志;许立青;;南海的盆地群与盆地动力学[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年06期

4 安慧婷;李三忠;索艳慧;刘鑫;戴黎明;余珊;熊莉娟;程世秀;薛友辰;马云;王霄飞;赵淑娟;;南海西部新生代控盆断裂及盆地群成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年06期

5 李三忠;索艳慧;刘鑫;戴黎明;余珊;赵淑娟;马云;王霄飞;程世秀;薛友辰;熊莉娟;安慧婷;;南海的基本构造特征与成因模型:问题与进展及论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年06期

6 赵美松;刘海龄;吴朝华;;南海南北陆缘中生代地层—构造特征及碰撞造山[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4期

7 刘翠;邓晋福;刘俊来;石耀霖;;哀牢山构造岩浆带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环境[J];岩石学报;2011年12期

8 任建业;雷超;;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构造-地层格架及南海动力变形分区[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12期

9 周江羽;王江海;B.K.HORTON;M.S.SPURLIN;;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封闭的构造-沉积-岩浆活动和古气候响应[J];地质学报;2011年02期

10 许志琴;杨经绥;李海兵;嵇少丞;张泽明;刘焰;;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J];地质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bF铁梅;云南晚第三纪化石木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2 梁明媚;山东山旺中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古气候和古生态研究[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玲;姚伯初;吴能友;;红河断裂带人海后的延伸及其构造意义[J];南海地质研究;2000年00期

2 高庭朝;越南红河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现今动力学与地震活动(英文)[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年01期

3 陈金海,吕桂芳;云南北西向高电导层与红河断裂带(英文)[J];地震研究;1983年S1期

4 韩键,周硕愚,宋永厚,张荣富;红河断裂带的分段特性及构造网络蕴震观[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0年02期

5 张建国;皇甫岗;谢英情;Phan Trong Trinh;;中越红河断裂带考察与研究(一)[J];地震研究;2008年04期

6 安欧;残余和现今应力场重迭法预测红河断裂带测区大震危险时区[J];地震研究;1996年01期

7 费鼎;;金沙江——红河断裂带[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3年04期

8 李纪汉,刘晓红,蔡戴恩,方亚如,郝晋升,耿乃光;红河断裂带断层泥的摩擦特征[J];地震研究;1986年05期

9 柴天俊;杨继武;;红河断裂带新构造活动的地质地貌特征[J];云南地质;1992年03期

10 朱俊江,詹文欢,丘学林,徐辉龙,唐诚;红河断裂带两侧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费鼎;;金沙江——红河断裂带[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2)——“三江”构造地质[C];1982年

2 万玲;吴能友;;红河断裂带在南海海域的延伸[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韩源;何希虎;杨继武;周瑞琦;张双林;饶凯年;;关于红河断裂带地震地质特征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4 胥颐;刘建华;刘福田;宋海斌;郝天珧;江为为;;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亚敏;徐辉龙;施小斌;孙金龙;;红河断裂带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反映的断裂活动分段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黄周传;王良书;徐鸣洁;刘建华;米宁;刘绍文;;云南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两侧横波分裂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涛;马宗晋;;红河断裂带莺琼盆地段复合变形格局的模拟实验研究[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胥颐;刘建华;刘福田;宋海斌;郝天珧;江为为;;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的地震成像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9 胥颐;刘建华;刘福田;宋海斌;郝天珧;江为为;;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10 谢建华;夏斌;张宴华;王喜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期间红河断裂带活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本文编号:2409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409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d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