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隆起控藏特征及有利成藏区定量预测
[Abstract]:Paleouplif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control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n Zhuyi depression. The reservoir control condition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uplift are analyzed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tectonics and formation evolution of the paleouplift,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ctonic pattern of the tertiary paleouplift are clarified, 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stages of the paleouplift during the Eocene, the early Miocene and the late Miocene are clarified. As a whole,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term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uplift controlling reservoir are summarized: the range of paleouplift controls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ar oil and gas,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paleouplift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traps and types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nd the location of paleouplift controls the dominant migration direction of oil and ga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multi-factor matching reservoir forming model", the geological model and mathematical model suitable for Zhuyi depression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critical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 and the reservoir controlling law of uplift control are expounded. It is found that 93.0% of the reserves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re distributed on the slope top and slope of paleouplift, and the reserves and the number of oil field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stance from the top of the paleouplift. Based on the model of paleouplift and reservoir control,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five target layers, such as Zhuhai formation, upper and lower segment of Pearl River formation and upper and lower segment of Hanjiang formatio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Dongsha uplift, northern uplift zone, southwest Hui belt, Lufeng sag, etc. The PY4 depression and the periphery of the Enping depression.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23-006-003)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朝荣;;准噶尔盆地中部不存在中生代古隆起[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2期
2 安作相;沪州古隆起与川南油气[J];石油实验地质;1996年03期
3 彭希龄;;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质疑[J];中国石油勘探;2007年06期
4 于福生;阿木古冷;杨光达;马保军;;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模拟[J];地球学报;2008年01期
5 邓昆;张哨楠;周立发;刘燕;;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1年02期
6 汪泽成;赵文智;;海相古隆起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J];中国石油勘探;2006年04期
7 杨红满;曾大勇;;浅谈古隆起地貌的恢复和分析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05期
8 盛贤才,王韶华,文可东,陈立军;鄂西渝东地区石柱古隆起构造沉积演化[J];海相油气地质;2004年Z1期
9 邬光辉;李启明;肖中尧;李洪辉;张立平;张现军;;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演化特征及油气勘探[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1期
10 况军;侯连华;张越迁;石新朴;王京红;;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浅层成藏因素及勘探方向[J];新疆石油地质;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梅庆华;何登发;;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与大气田群的形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2 武恒志;孟闲龙;张福顺;朱允辉;;车-莫古隆起的发育与腹部隐蔽油气藏的分布[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3 林小兵;田景春;王振宇;;层序地层格架中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分析——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古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钱凯;魏国齐;吴世祥;;古隆起对四川盆地大气田储层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李延钧;李其荣;王廷栋;杨坚;朱晓惠;胡雄;梁艳;;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有效储集空间研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李玲;汪泽成;王铜山;;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周泽山 张舒雅 通讯员 何仕杰;大气藏展大气势 古隆起蕴新希望[N];中国石油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周泽山 张舒雅;古隆起上崛起大气田[N];中国石油报;2014年
3 周泽山 本报记者 刘川;半个世纪地下寻宝记[N];四川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成弓;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物质聚集分布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2 邓昆;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天然气聚集关系[D];西北大学;2008年
3 张克银;塔中古隆起多旋回构造演化与油气多期动态成藏[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4 李坤;塔里木盆地三大控油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许海龙;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其对震旦系成藏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张年春;塔西南古隆起迁移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梅庆华;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其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杨家静;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油气藏形成演化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9 洪余刚;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储层特征与地震预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征;四川盆地西北部剑阁古隆起的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孙衍鹏;四川盆地北部剑阁古隆起的厘定、成因及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周鹏;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构造演化及油气关系[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4 潘进;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奥陶系古隆起两侧古岩溶分区差异性及主控因素[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杨渊宇;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特征及与震旦系油气成藏关系[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6 帅燕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北部斜坡区构造演化与天然气聚集[D];西北大学;2001年
7 袁苏杭;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中央古隆起的构造活动与古岩溶带的关系探讨[D];浙江大学;2013年
8 周俊烈;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组合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尹宏;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区寒武系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7年
10 王文飞;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地层分布规律及地质意义[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13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41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