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气候特征及对全球气候变化与高原隆升响应

发布时间:2019-02-21 10:24
【摘要】: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全球气候的格局关系紧密相连,这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柴达木盆地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可以直接受到由高原抬升作用中引发的气候环境变更效应,是研究隆升与气候格局转变的理想场所。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矿物与其气候背景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气候形成植物的孢粉被用来推断沉积时期的古气候环境是一个有效的研究手段。粘土矿物作为盆地主要沉积物,取样简单,近些年来被广泛用于第四纪的气候重建。笔者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1405钻孔第四纪沉积物的年代学、矿物组合、孢粉、磁化率及粘土矿物特征研究,综合研究区域已存在的研究资料,获得成果如下:1、野外和室内工作建立了45175 cal.a BP以来研究区湖相沉积的基本地层层序。通过14C测年,利用差分法计算建立了1405钻孔2.5-44m年龄柱。X射线衍射半定量分析确定了研究区1405钻孔沉积物中主要矿物组合及含量。首次于第四纪沉积物内发现有叶腊石、透闪石矿物。确定了石膏矿床层位:0-4m、20-23m、25-27m、30-35m 及 42-44m。CONISS聚类程序将1405钻孔分成三个矿物组合带:I带(38585~45175 cal.a BP), Ⅱ带(18739~38585 cal.a BP), Ⅲ带(15283~18739 cal.a BP)。这三个带代表研究区45175~15283 cal.a BP间经历了干冷--干冷湿润交替--千冷等三个气候阶段。聚类分析显示本地区孢粉分成了三个带:I带45175~37199 cal. a BP,强干旱环境为主;Ⅱ带37199~36224 cal. a BP,为少量时间段干旱,大部分为湿润气候;Ⅲ带35983~18373 cal.a BP,为干湿润气候交替环境。频率磁化率按1,1-2,2-3,3等范围,将本已经对象分成六个阶段,显示45269~13789 cal. a BP经历了干冷-干冷为主-干冷湿润交替-干冷为主(偏湿)-干冷为主-干冷气候等六个阶段。粘土矿物Ⅴ(Ch+Ⅰ)/Ⅴ(Kao+S)比值显示研究区有三个阶段气候干化事件:1)45000-40000 cal a BP; 2) 32000-30000 cal.a BP; 3) 25000-22000 cal a BP。2、本地区气候事件显示了与全球气候变化D-O、哈因里奇(H)事件良好的响应关系:45175-44339 cal. a BP,强干冷气候(H5)。41552-38904 cal. a BP,强干冷气候(H4)。32859-31412 cal. a BP,干冷气候(H3)。27885-23007 cal. a BP,干冷气候(H2、D-O)。 18739-15283 cal. a BP,强干冷气候(H1)。3、38735-38609cal.a BP时间段,孢粉、石膏、磁化率以及粘土矿物均发现异常,排除全球气候的影响外,该阶段极有可能是一次规模较大的高原隆升的结果。4、结合前人资料建立了柴达木盆地370 ka B.P以来的古气候环境,共分十六个阶段:1)370.2-354.9ka.B.P,气候开始向寒冷转变,与古乡冰期前的间冰期晚期相对应。2)354.9-325.8ka.B.P,气候迅速向寒冷转变。进入古乡冰期I阶段。3)325.8-247.7ka.B.P,温暖湿润间冰期随后进入古乡冰期Ⅱ阶段。4)247.7-218.1ka.B.P,气候温干,对应古乡冰期Ⅱ阶段与Ⅲ阶段间的间冰期。5) 218.1-209.4ka.B.P,气温突降。与古乡冰期Ⅲ阶段相对应。6)209.4-164.9ka.B.P,为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古乡冰期Ⅲ阶段结束进入末次间冰期。7)45-40 ka B.P,所显示的干冷气候,与末次冰期中间段相匹配,基本和哈因里奇事件的H4,H5阶段相符。8)38-32 ka BP,出现气候温暖。9) 32-30 ka B.P,大环境为寒冷状态,对应末次冰期的中期,和哈因里奇事件H3阶段相符。10) 25-22 ka BP,也为寒冷性环境,对应末次冰期的中期,和哈因里奇事件H2阶段相符。11) 21-20.3ka B.P,气候湿润。12)20-13kaB.P,气候寒冷干燥。对应末次冰期的晚期,和哈因里奇事件H1阶段、以及D-O事件一致。13)13.0-8.6kaB.P,气候温湿。对应新仙女木事件(11.7a BP). 14) 8.6-8.1kaB.P,气候偏干冷。15) 8.1-2.1kaB.P,气候温湿。16)2.1~0.0kaB.P,气候干冷。1.5 ka B.P,有一次湿润事件。建立了冷湖地区4.5-1.5万年之间高精度古气候环境柱(见图7-1)。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绪教,何科昭,秦尊丽;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在滇西高原隆升幅度计算中的应用[J];第四纪研究;2000年04期

2 傅容珊,黄建华,李力刚,常筱华;青藏高原隆升三阶段模型的数值模拟[J];地学前缘;2000年04期

3 汤懋苍,柳艳香;青藏高原隆升的深层原因及其环境后果[J];第四纪研究;2001年06期

4 李祖宁,傅容珊,黄建华;剥蚀及地幔作用下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数值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4期

5 汤懋苍,董文杰,王宁练;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宇地磁耦合作用简介[J];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6 黎敦朋,肖爱芳,李新林,周小康;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效应[J];陕西地质;2004年01期

7 陈诗越;;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邵兆刚;孟宪刚;朱大岗;杨朝斌;雷伟志;王津;韩建恩;余佳;孟庆伟;吕荣平;钱程;;从能量输入角度讨论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3期

9 谢冰晶;程捷;田明中;;浅析青藏高原隆升对第四纪的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冈底斯中段为例[J];地质与勘探;2011年01期

10 蔡雄飞;顾延生;吴丽云;;对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的几点思考[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边千韬;;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初探[A];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2 傅容珊;黄建华;常筱华;薛霆哠;李力刚;;青藏高原隆升三阶段模型的数值模拟[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崔军文;史金松;王连捷;高静;戴俊明;;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动力学的数值模拟[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4 史金松;崔军文;;青藏高原隆升的数学模型及计算处理[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傅容珊;李祖宁;黄建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数值模拟[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葛肖虹;任收麦;刘永江;;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与“亚澳”陨击事件[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李吉均;;青藏高原隆升问题[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8 黎敦朋;李新林;周小康;杜少喜;;从库木库里盆地看青藏高原隆升[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9 葛肖虹;任收麦;马立祥;;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傅容珊;李力刚;黄建华;徐耀民;常筱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三阶段模式的动力学模拟[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英;我科学家找到青藏高原隆升重要过程[N];北京科技报;2003年

2 记者 林英;我科学家找到青藏高原隆升重要过程[N];光明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钟哲 实习记者 唐红丽;青藏高原隆升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的物质条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记者 王勇 邱德青;青藏高原隆升形成东亚季风[N];文汇报;2001年

5 龙腾飞 马勇;八国专家欲解青藏高原隆升谜[N];中国矿业报;2006年

6 特约记者 曹菲;青藏高原隆升:印度/亚洲板块五阶段碰撞推进[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7 林英;青藏高原何时隆升 我科学家指点迷津[N];中国矿业报;2003年

8 记者 赵凡;2700万年前青藏高原就升到了4000米[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9 ;青藏高原并非短期内“长高”[N];大众科技报;2007年

10 ;七作家走马黄河[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袁冶;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气候特征及对全球气候变化与高原隆升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宋春晖;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高原构造隆升过程[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秋实;青南巴庆地区新生代环境演化与高原隆升[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王德朝;吉隆盆地构造、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D];北京大学;2008年

3 秦永鹏;柴达木盆地大浪滩地区钻孔岩芯的磁性地层与古环境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27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427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e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