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面波和地球自由振荡的本征模理论

发布时间:2019-02-28 06:53
【摘要】:本征模因为涉及到一个物理系统的固有性质,所以对于我们认识和反演振荡系统的结构参数具有独特的意义。研究一个本征系统首先就需要求解其本征频率和本征函数。然而,即便是对一维的介质模型,通常因其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如含有低速层、水层,或者层速递减),使得某些本征模的计算精度很低甚至会漏失掉。面波和地球自由振荡因为研究的尺度不同,导致需要考虑的物理条件有些差异,进而导致数学描述和控制方程的不同,但二者在所面对的问题和处理手段上仍有很多的共性。高频情况下的计算不稳定所带来的数值精度丢失和某些能量集中在模型内部的某些区域的振型计算不准,便是二者会遇到的问题。对于面波来说,人们已经基于最初的Thomson-Haskell矩阵方法作了种种改进来解决计算不稳定问题,而用数值积分法来求解本征值问题,无论是面波还是自由振荡,都转而用"minors"来将原始的常微分方程组化为一个更高阶的形式,但也只是从数学的角度减轻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常规的求解方式并没有考虑不同本征模的振荡特点,而是一律地使用在自由表面的久期方程来搜索所有的振型。若已知一个均匀层中的解析解或非均匀层中在高频情况下的渐近解,就可借助广义反透射系数,灵活地构造久期方程,来适应不同振型的传播特点,从而可以高精度、快速、稳定地求解所提出的本征值问题。对于面波来说,根据已有的久期函数族的概念,我们用数值实验证明,只需在通常使用的地表久期方程的基础上,加上所有对应于模型低速层、固液边界处的久期方程,便能够搜出给定频率下的所有物理上存在的振型。这样,就能保证在任意深度下借助振型叠加法合成的面波地震图是精确的,这一点对于表达深处激发的地震响应尤为重要。我们还将简正振型的计算拓展到漏能振型,这样在用面波的频散曲线来反演速度结构时,就可以避免因将漏能振型识别为简正振型带来反演的误差;又可将简正振型的频散曲线进行自然延伸,以解决层速递减情况下某些频率段频散曲线缺失的情况。我们还研究了与模型的特殊性相联系的特殊振型,如fundamental modes、trapped modes、Stoneley modes,同时还无意中发现了不完全满足辐射边界条件的辐射振型(radiation modes)。我们对模型存在低速层时如何定义具有物理意义的fundamental mode作出了讨论,指出trapped modes与其同一频率下的邻近振型无论相速度多么靠近,也不会重合成一个振型,这一点可由二者的本征函数看出,证明了频散曲线的不可交叉性。最后还指出,在广义反透射系数和久期函数族的理论框架之下,通过简正振型叠加和对辐射振型的积分,便可合成包含体波震相的完整理论地震图,这是合成完整理论地震图的另一种方法。精确计算一维情况下的本征模也就构成了根据现存的mode-coupling的方法来研究横向非均匀性的基础。我们进一步将广义反透射系数和久期函数族的思想推广到解决高频情况下的自由振荡本征值问题中。在推导出了用Langer近似表达的应用于非均匀球壳的零阶渐近解之后,我们便将面波理论的公式体系移植过来,给出了求解环型振荡和球型振荡的数值算法。通过选择合适的艾里函数的组合来调整解的行为,我们成功地求解了环型振荡的渐近本征解。通过比较,所得的结果不光不存在WKBJ方法因其固有的局限性所导致的频散曲线的不连续跳跃,而且在求解的精度上也有明显的提升;与Mineos精确解相比,则吻合得很好,且在高频情况下,二者的差异更小。这样,就有可能高精度地计算诸如斯通利振型等能量达到地表已经很弱的振型,而且不必像Mineos数值求解那样需要对模型的径向节点加密来提高这些振型的计算精度。这也为一维地球模型自由振荡本征解的计算提供了另一种方法。有了一维情况下的本征函数,我们就可将其作为基函数,通过瑞利-里茨方法来表达三维地球模型的本征解。从不包含自转且为弹性的地球模型出发过渡到包含自转和非弹性的一般地球模型,我们将相关理论进行了逐步展开,整个表述中一致地采用复球谐函数(complex surface spherical harmonics),简洁又不失完整地概述了处理这种偏离球对称因素(aspherities)的微扰理论。通过对某些低阶振型的自耦、群耦和全耦进行计算,且与实际数据的对比,得出不同耦合近似的适用性,并定性地对地球的三维横向非均匀结构对振型的分裂与耦合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另外,通过对斯通利模的分析,指出精确计算球对称情况下的本征函数对于精确模拟三维理论地震图是很有必要的。最后,指出了对大型耦合矩阵对角化的替代方案,使得对于研究诸如横向密度变化对合成理论地震图的影响所需要的宽频带的耦合计算变得更加可行。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蔚贵宏;瞬态面波在西藏水库勘察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2000年02期

2 王在民,李莉,朱鹏飞,张仲祜,郭宏宪,蒋立;用平均能量法分频识别和压制面波[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6期

3 陈爱萍,邹文;基于S-变换的面波压制技术[J];世界地质;2005年01期

4 张华;潘冬明;刘松;;小波包变换在面波分离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7年02期

5 刘魁;程先琼;朱介寿;孔春玉;;面波有限频率法3-D灵敏度核函数的计算[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6 ;面波、反射处理软件综合技术服务[J];水利技术监督;2007年03期

7 毛海波;王在民;朱鹏飞;姚华;;平均能量-迭代法分频压制面波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7年S1期

8 孙学文;陈文超;高静怀;包乾宗;;小波域强面波衰减方法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年01期

9 徐鑫;张学强;徐涛;张晓敏;;小波变换在压制面波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10 李文杰;魏修成;宁俊瑞;张建伟;;基于频率衰减特性的面波压制方法[J];石油物探;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金娥;肖鹏飞;;数学形态学在压制面波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董烈乾;李振春;;第二代曲波变换压制面波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伟涛;王宝善;;噪声互相关函数中面波前驱信号的来源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靳洪晓;赵永贵;王超凡;;单道瞬态面波的硬件及软件实现[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魁;朱介寿;;面波有限频率法3-D灵敏度核函数的计算[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德营;李振春;;二维S变换域自适应面波压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张在金;徐辉;于海铖;徐苗苗;张军华;;基于图像特征转换的面波去噪方法研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4: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的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研究论文集[C];2014年

8 高磊;陈文超;高静怀;;基于盲源分离的面波压制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9 鲁来玉;曾融生;丁志峰;;三维各向同性结构体对面波的多次散射[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熊章强;张大洲;宁刚;刘彦华;;瑞雷面波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刊记者 陈欣 谷玉强;10″,,可贵的攻关[N];秦皇岛日报;2010年

2 ;我国首创电梯地震监测系统[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勃;面波和地球自由振荡的本征模理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张智;川滇地区地壳及上地幔结构面波层析成像[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李亚峻;地震勘探子波估计、面波消减新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张煜;部分饱和多相介质中Rayleigh面波传播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5 房立华;华北地区瑞利面波噪声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6 王未来;中国西南地区的接收函数和面波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7 苏伟;青藏高原及邻区壳幔速度结构及面波方位各向异性[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春梅;噪声源瑞利面波波场的物理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耿亮;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地震面波压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桂丽华;基追踪在面波分离与压制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刘魁;面波有限频率层析成像理论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5 李媛媛;小波变换去除面波的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6 梁丹丹;基于分频处理的叠前地震资料中面波压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少梅;地震资料面波正演模拟及去噪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李俊邦;基于多子波地震道分解技术消除面波[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蒋科植;利用面波方法研究欧亚大陆及周边海域岩石圈结构[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徐宏斌;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瑞利面波层析成像[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31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431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5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