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泥岩涂抹变形机制的物理实验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30 21:34
【摘要】:本文以物理模拟为手段对影响泥岩涂抹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模拟研究。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国内外构造物理实验的研究现状,设计制造出适合本实验的实验砂箱。结合实际岩石的物理性质进行相似比计算,最终确定出模拟泥岩涂抹理想的实验的理想材料。实验中首次采用了干燥的粘土模拟了上地壳的塑性层的变形,有效避免了石英砂的的虹吸现象。实验中以影响泥岩涂抹形成的主控因素为实验的变量,分别以粘土层的厚度、泥地比、能干性差异和组合方式等因素为变量对泥岩涂抹发育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应用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对实验模型剖面上剪切应变的分布和变化进行计算,进而对断层的发育特征及泥岩涂抹的形成演化进行讨论。通过多次的实验证实,泥岩涂抹最容易失去连续性的位置是正断层下盘转折端附近(cutoffs)。在层序相似的条件下,泥地比越大越有利于泥岩涂抹的形成。当砂-泥互层顶底的石英砂层的能干性比砂-泥互层中夹层石英砂的能干性强时,能干性差异才会影响砂-泥互层整体的变形。随着断距的增大,断层的发育呈现出阶段性,并且在断层分段生长的阶段有利于泥岩涂抹的形成。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main control factors affecting mudstone smearing development were simulated by means of physical sim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tructural physics experi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e experimental sandbox suitable for this experiment is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imilarity ratio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ctual rock, the ideal material for simulating the experiment of mudstone smearing is finally determined. For the first time, dry clay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deformation of plastic layer in the upper crust, which effectively avoids the siphon phenomenon of quartz sand. In the experimen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mudstone smearing formation were taken as variables, and the influence of clay layer thickness, clay / soil ratio, energy-dryness difference and combination mode on mudstone smearing development was simulated.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shear strain on the profile of the experimental model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PIV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technique, and 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 development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mudstone smearing were discussed. It has been proved by many experiments that the position where mudstone smears are most likely to lose continuity is (cutoffs). Near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lower disk of the normal faul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imilar sequence, the larger the mud-soil ratio is, the more favorable the mudstone smear formation is. When the dry property of quartz sand layer at the top and bottom of sand-mud interlayer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interbedded quartz sand in sand-mud interlayer, the difference of energy dryness will affect the deformation of sand-mud interlayer as a whole. With the increase of fault distance, the development of fault presents a stage, and it is beneficial to mudstone smear formation at the stage of fault segment growth.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一民;孙进忠;郝宪生;;北京凹陷地震反应的数学物理模拟[J];地质学报;1987年04期

2 王惠濂;探地雷达目的体物理模拟研究结果[J];地球科学;1993年03期

3 凌洁;开设实验物理模拟选修课的教学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曹旭东;狄帮让;许洪波;;地震物理模拟系统设计技术[J];微计算机信息;2006年02期

5 宁飞;汤良杰;;挤压地区物理模拟研究进展[J];世界地质;2009年03期

6 史磷华;地电观测中的一种新物理模拟法[J];西北地震学报;1986年04期

7 丁文龙;何登发;张金川;樊春;;石油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0年02期

8 赵文奇,谢冰,曹起骧;非金属软材料物理模拟结果处理系统的开发研究[J];力学与实践;1998年02期

9 康永尚,朱九成,陈连明;裂缝介质中石油运移物理模拟结果及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2002年06期

10 孙珍;孙龙涛;周蒂;蔡东升;李绪深;钟志洪;姜建群;樊浩;;南海岩石圈破裂方式与扩张过程的三维物理模拟[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国庆;王辉明;李守才;;地震物理模拟数据采集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郝守玲;;横向变速介质物理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蔡瑞;赵群;张明;;洞物理模拟资料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郑为为;朱霞;孙祖庆;;物理模拟系统在材料热加工模拟中的应用[A];2012年海峡两岸破坏科学/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刘洋;李向阳;狄帮让;魏建新;;起伏地表物理模拟的快速实现[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九专题论文集[C];2013年

6 李志军;贾青;董吉武;张丽敏;;冰对水工结构物作用力的物理模拟[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7 L.P.Karjalanen;刘立文;;热轧和退火的物理模拟[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卷)[C];2001年

8 李建国;王绳祖;宋瑞卿;张宗淳;;板块内部塑性流动网络的物理模拟[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9 郝守玲;赵群;;裂缝对构造特征的影响——物理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林明;;国内土工离心机设计技术发展近况[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物理模拟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姜乃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国家能源发展提供技术支撑[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宗遐龄 汪华南;石勘院南京所科研项目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N];中国石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宝顺;MMC型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控制策略与物理模拟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张春生;冲积体系及三角洲物理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3 张培忠;火炮物理模拟理论与试验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4 张小伟;板坯连铸非稳定和非对称流动的数学物理模拟[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程;MMC-HVDC物理模拟系统站级控制器及监控系统的研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何龙;龙门山北段唐王寨向斜构造特征及其物理模拟[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新宇;泥岩涂抹变形机制的物理实验模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禹林;二氧化碳深部盐水层地质封存物理模拟探索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解静;交河故城崖体破坏机理物理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席呈虎;土库曼某油气田构造演化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韩俊;温州地区台风滑坡形成机理物理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龚艳萍;走滑构造带的比例化物理模拟[D];南京大学;2013年

9 吴珍云;构造活动对盐构造演化影响的比例化物理模拟[D];南京大学;2011年

10 赵玉强;二氧化碳深部盐水层地质封存二维实验及三维平台设计方案[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50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450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f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