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成因类型及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19-04-21 15:32
【摘要】:目前,对龙门山冲断带内横断层研究较为薄弱.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利用野外考察和构造物理模拟等方法,对龙门山冲断带横断层成因类型及地质意义进行了探析.研究表明:(1)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主要发育6条横向断层,其中虎牙横断层为中段与北段的分界,卧龙-怀远横断层为中段与南段的分界;(2)横向断层主要有3种成因类型:先存北西向断裂或薄弱带再活化、主断裂带差异逆冲产生的撕裂(调节)断层、X共轭剪切断层和横张断裂;(3)横断层调节了冲断带各段构造活动性、构造变形强度等多方面的差异,其可以独立发震、使龙门山主断裂带分段发震、与主逆冲断裂联合发震、在主震发生后控制余震分布、引发余震等.
[Abstract]: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versal faults in Longmenshan thrust zone is relatively weak.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the genetic types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ransversal faults in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tructural phys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six transverse fault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middle-north segment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in which the Huya fault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middle segment and the north segment, and Wolong-Huai distal fault is the division between the middle section and the south segment; (2) there are three main genetic types of transverse faults: NW-trending fault or weak zone reactivation, laceration (adjustment) fault produced by differential thrust in main fault zone, X-conjugate shear fault layer and transverse tension fault; (3) Transverse fault regulates the differences in structural activity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intensity of each section of the thrust zone, which can produce earthquakes independently, and cause the main fault zone of Longmenshan to produce earthquakes in sections and combine with the main thrust faults.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in earthquake, the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is controlled and the aftershocks are triggered.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34000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No.247201501024A)
【分类号】:P31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岩;刘少峰;付碧宏;邢树文;;龙门山晚新生代地表剥蚀量的定量估算[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2 王伟锋;卿艳彬;朱传华;单新建;张晓杰;;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地质特征及其控震作用[J];地震研究;2015年02期

3 邵志刚;周朝晖;徐晶;张永久;;汶川M_s8.0地震强震动基线改正及其在位错反演中的初步应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12期

4 王伟锋;卿艳彬;朱传华;单新建;;横断层作用下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发震机制新探[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4年03期

5 孟文;陈群策;吴满路;李国岐;秦向辉;丰成君;;龙门山断裂带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分段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3期

6 王鹏;刘静;孙杰;张智慧;许强;文力;孟庆岭;;2008年汶川大地震小鱼洞地表破裂带精细填图[J];地质通报;2013年04期

7 刘云华;屈春燕;单新建;;基于SAR影像偏移量获取汶川地震二维形变场[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10期

8 魏成阶;杨攀新;张俊;刘亚岚;阎守邕;;汶川地震区北西向断裂带遥感分析[J];遥感学报;2012年05期

9 戴宗明;孙传敏;张宽忠;李振江;;松潘甘孜地块四姑娘山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证据及与汶川地震的关系[J];中国地质;2011年03期

10 谭锡斌;袁仁茂;徐锡伟;陈桂华;;汶川地震擂鼓地区地表变形特征及其机制探讨[J];地学前缘;201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权辉;龙门山前山断裂带超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观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锋;朱传华;张晓杰;卿艳彬;单新建;;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成因类型及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2016年05期

2 庾露;单新建;宋小刚;屈春燕;;基于子带干涉测量技术的巴基斯坦地震形变获取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4期

3 温少妍;单新建;张迎峰;王家庆;张国宏;屈春燕;徐小波;;基于InSAR的青海大柴旦地震三维同震形变场获取与震源特征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3期

4 于书媛;陈靓;方良好;赵朋;张洁;;高分一号影像在断裂构造解译中的应用[J];华南地震;2016年01期

5 裴军令;周在征;李海兵;王焕;刘锋;盛美;赵越;;汶川地震断裂带多次地震活动新证据[J];中国地质;2016年01期

6 陈靓;于书媛;;遥感技术及多源遥感影像在地震断裂构造解译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36期

7 王莹;张克银;甘其刚;周文;熊亮;魏力民;史洪亮;;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J];地质学刊;2015年04期

8 董建辉;魏良帅;张国强;;汶川震区北川五星沟暴雨泥石流灾害调查[J];四川地质学报;2015年04期

9 于书媛;陈靓;方良好;赵朋;张洁;;梅山-龙河口断裂中西段遥感解译及第四纪活动特征[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10 王伟锋;卿艳彬;朱传华;单新建;张晓杰;;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地质特征及其控震作用[J];地震研究;201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谢一锋;某斑岩型铜矿区地磁和地电特征分析及其成矿机制初探[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何龙;龙门山北段唐王寨向斜构造特征及其物理模拟[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岳云宝;川中地区三叠纪富钾卤水大地电磁探测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高倩;川西坳陷回龙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气藏储层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韩凯;华南东南部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南东辰;淮南—溧阳地质廊带大地电磁数据处理与反演解释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鲁霞;龙门山构造带及川西坳陷中段地壳电性结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振宇;龙门山构造带中段大地电磁测深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锋;卿艳彬;朱传华;单新建;;横断层作用下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发震机制新探[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4年03期

2 赵国华;李勇;闫亮;马超;张威;颜照坤;郑立龙;李敬波;;汶川Ms8.0级地震后龙门山构造地貌及地表侵蚀过程研究——以湔江海子段河为例[J];四川地震;2014年01期

3 滕吉文;皮娇龙;杨辉;闫雅芬;张永谦;阮小敏;胡国泽;;汶川—映秀M_S8.0地震的发震断裂带和形成的深层动力学响应[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4 柳畅;石耀霖;朱伯靖;程惠红;杨小林;;地壳流变结构控制作用下的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发生机理[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5 徐锡伟;闻学泽;韩竹军;陈桂华;李传友;郑文俊;张世民;任治坤;许冲;谭锡斌;魏占玉;王明明;任俊杰;何仲;梁明剑;;四川芦山7.0级强震:一次典型的盲逆断层型地震[J];科学通报;2013年20期

6 陈立春;冉勇康;王虎;李彦宝;马兴全;;芦山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活动性[J];科学通报;2013年20期

7 高原;王琼;赵博;石玉涛;;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的一个破裂空段——芦山地震的震后效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6期

8 王运生;全清;罗永红;张磊;申通;;四川芦山M_s 7.0级地震的地质环境影响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3年02期

9 张红艳;谢富仁;崔效锋;;四川芦山地震区域构造环境与构造应力场特征[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3年02期

10 谢和平;邓建辉;李碧雄;;四川芦山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后重建的相关问题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段菊如,熊俊平,温蔚;耳颞部横断层解剖初探[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杨开清,李光明,羊惠君;主动脉弓及其相邻结构的横断层解剖[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3 ;[J];;年期



本文编号:2462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462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1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