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地球物理联合反演新框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09 03:23
【摘要】:在以往联合反演研究中,人们往往关注某些关键技术,很少关注联合反演的框架;此外,精细联合反演的初始建模人为性较强,反演结果对初始模型依赖较大。对于这些不足,提出了联合反演研究的新框架,即"多次建模,综合约束,分步反演"的策略。在此框架里,基于多种约束条件,初始建模和联合反演是阶段式实现的。以大地电磁(MT)和地震联合反演为例对新框架进行了诠释,并设计了典型的玄武岩模型来检验新框架。模型试验中,MT和地震方法均表现出了各自的局限性,在联合反演新框架指导下,通过电阻率和速度联合反演,大地电磁和地震两种方法取长补短,选取最常见的初始模型成功解决了玄武岩下伏地层形态不清的问题。与以往要求精细的初始模型的联合反演相比,新框架可以明显降低初始建模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反演结果对初始模型的依赖程度。
[Abstract]:In the past joint inversion studies, people often pay attention to some key techniques, and seldom pay attention to the framework of joint inversion, moreover, the initial modeling of fine joint inversion is artificial, and the inversion results depend on the initial model. In view of these shortcomings, a new framework for joint inversion research is proposed, that is, "multiple modeling, comprehensive constraints, step-by-step inversion". In this framework, based on multiple constraints, initial modeling and joint inversion are implemented in stages. Taking magnetotelluric (MT) and seismic inversion as an example, the new framework is interpreted, and a typical basalt model is designed to test the new framework. In the model test, both MT and seismic methods show their own limitat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framework of joint inversion, through the joint inversion of resistivity and velocity, magnetotelluric and seismic methods take advantage of each other. The most common initial model is selec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clear formation form under basalt. Compared with the joint inversion of the original model, the new framework can obviously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man-mad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initial modeling, and reduce the dependence of the inversion results on the initial model to a certain extent.
【作者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1604104、41504054、41504098、41664006)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MGK1704)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1BAB213031)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50581) 东华理工大学教育部核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HJSJYB2016-7);东华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DHBK201403)联合资助 国防科工局项目(科工技[2013]969号)
【分类号】:P6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晓;于鹏;邓居智;张磊;葛坤朋;王彦国;;基于宽范围岩石物性约束的大地电磁和地震联合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12期

2 陈晓;李文乔;郭曼;张磊;王彦国;葛坤朋;;大地电磁测深和重力数据贝叶斯联合反演[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15期

3 向阳;于鹏;陈晓;唐睿;;大地电磁反演中改进的自适应正则化因子选取[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9期

4 陈晓;于鹏;张罗磊;李洋;王家林;;地震与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自适应正则化同步联合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10期

5 于鹏;戴明刚;王家林;吴健生;;电阻率和速度随机分布的MT与地震联合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4期

6 于鹏;戴明刚;王家林;吴健生;;密度和速度随机分布共网格模型的重力与地震联合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3期

7 杨辉,王家林,吴健生,于鹏,王小牧;大地电磁与地震资料仿真退火约束联合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5期

8 高尔根,,徐果明;二维速度随机分布逐步迭代射线追踪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于鹏;邓居智;葛坤朋;王彦国;张华;;地球物理联合反演新框架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年04期

2 孙明武;孟凡顺;王璐;秦显科;;层状弹性介质全波射线追踪技术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年01期

3 周宁;纪伟;屈佳欣;;自适应正则化反演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04期

4 石艳玲;黄文辉;魏强;胡祖志;索孝东;孟翠贤;;电磁井震约束反演识别川中深层裂谷[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年06期

5 傅磊;刘四新;;基于交叉梯度约束的地震初至纵波与瑞雷面波联合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12期

6 陈晓;于鹏;邓居智;张磊;葛坤朋;王彦国;;基于宽范围岩石物性约束的大地电磁和地震联合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12期

7 张明贺;冯fE;刘财;恩和得力海;鲁晓满;;电磁与地震联合反演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年06期

8 郭亮;戴峰;徐奴文;樊义林;李彪;;基于MSFM的复杂速度岩体微震定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9 熊振;李清河;张元生;毕雪梅;金淑梅;;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地壳速度结构的分段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7期

10 陈霜;谭捍东;高敬语;;大地电磁与地震反射波走时数据二维联合反演[J];现代地质;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张磊;郭曼;葛坤朋;王彦国;;大地电磁测深和重力数据同步正则化联合反演[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08期

2 陈华根;李嘉哠;吴健生;于鹏;;MT-重力模拟退火联合反演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2期

3 陈晓;于鹏;张罗磊;李洋;王家林;;地震与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自适应正则化同步联合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10期

4 嵇艳鞠;栾卉;李肃义;万玲;王远;许洋铖;李丽;林君;;全波形时间域航空电磁探测分辨率[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陈晓;于鹏;张罗磊;李洋;王家林;;大地电磁与地震正则化同步联合反演[J];地震地质;2010年03期

6 陈高;于鹏;陈晓;戴明刚;;改进的大地电磁与地震资料联合反演方法在黔中隆起区的适用性研究[J];石油物探;2010年02期

7 朱凯光;林君;韩悦慧;李楠;;基于神经网络的时间域直升机电磁数据电导率深度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3期

8 嵇艳鞠;林君;关珊珊;于生宝;巩源峰;;直升机航空TEM中心回线线圈姿态校正的理论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1期

9 何委徽;王家林;于鹏;;地球物理联合反演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2期

10 于鹏;戴明刚;王家林;吴健生;;电阻率和速度随机分布的MT与地震联合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宝君;;井间电磁场的一维、二维联合反演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2 夏吉庄,李云平,阎汉杰,林治模;重磁电震联合反演技术及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年05期

3 邬世英;王延江;李莉;胡加山;冯国志;阎汉杰;;支持向量机在重震联合反演中的应用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5期

4 于鹏;戴明刚;王家林;吴健生;;密度和速度随机分布共网格模型的重力与地震联合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3期

5 关小平,黄嘉正;谈重震联合反演问题[J];物探与化探;1994年06期

6 Miguel Bosch ,陈伟;岩性约束重磁资料联合反演[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年02期

7 阎汉杰;;重磁联合反演电震界面的统计建模技术[J];油气地球物理;2003年01期

8 王震;刁博;;江汉盆地应城—监利剖面重震联合反演[J];现代地质;2005年04期

9 陈洁;温宁;陈邦彦;;重磁电震联合反演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5期

10 何委徽;王家林;于鹏;;地球物理联合反演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雄;;地震-重力联合反演——不同的实现方式[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工科分册·上册)[C];1992年

2 谭海平;徐宝慈;李春华;金成志;薛维志;;人机交互联合反演及其在盆地模拟中的应用[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李雄;;地震-重力联合反演——不同方式的实现与对比[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4 李媛媛;刘天佑;;井约束重力地震资料联合反演[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黎益仕;殷秀华;刘占坡;;重磁对应分析和联合反演在塔里木东部剖面的应用[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陈晓;何伟;张罗磊;于鹏;王家林;吴健生;;重磁震联合反演在琼东南盆地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冯锐;陶裕录;;地震-重力联合反演[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8 黄锡柳;;物探异常广义逆联合反演的方法与应用[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9 刘家琦;傅有升;杨炜;唐永福;匡正;刘维林;;深浅三侧向联合反演的方法研究[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10 吴媚;符力耘;;岩性和物性联合反演新技术研究和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涛;磁法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二维联合反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朴英哲;多重地球物理数据交叉梯度联合反演研究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5年

3 张学庆;测井属性的地震测井智能联合反演[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4 过仲阳;环境演变中的数值模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于常青;鄂北地区储层地球物理联合反演技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6 陈伟文;中等强度地震的震源参数联合反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陈晓红;基于交叉梯度函数的重震同步联合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飞;基于交叉梯度约束的重力、磁法和电阻率法二维联合反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付少帅;基于交叉梯度的重磁和大地电磁三维联合反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朱德朋;磁法与大地电磁法数据二维联合反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张磊;基于岩石物性约束的MT与重力二维正则化联合反演[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5 别康;双侧向与双感应联合反演地层真电阻率算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6 高家乙;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速度与密度结构的地震波走时与重力异常联合反演[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年

7 吴凌根;重震联合界面反演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8 陈向新;基于伽马—磁共振联合反演的薄层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孙中科;基于相关分析的混沌—粒子群重、磁联合反演[D];中南大学;2012年

10 袁合民;多尺度联合反演及其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72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472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3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