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郎木寺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及构造意义
发布时间:2019-05-09 22:48
【摘要】:松潘地区白垩纪地层前人已经做过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由于白垩纪地层零星,对白垩系盆地的沉积充填过程没有进行过详细的研究,导致该层位的沉积特征、物源情况及区域沉积背景研究较少。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郎木寺盆地地处松潘-甘孜褶皱带、西秦岭和东昆仑造山带三者之间的交接转换部位,发育白垩系陆相碎屑岩沉积地层,是白垩纪地层发育和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为研究该区的沉积充填过程及构造意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对该盆地中生代白垩系碎屑沉积的详细研究,对理解该区的地层演化和区域构造有重要的意义。前人在进行若尔盖高原松潘地区油气资源调查时,忽略了若尔盖高原的白垩纪,常常只着眼于区内褶皱的三叠系,对晚中生代白垩系盆地的沉积充填过程没有进行过详细的研究,高原内部缺乏构造和沉积记录,导致人们对郎木寺盆地白垩纪的物源特征、沉积充填过程和构造格局的理解十分困难。本文基于野外剖面的精细测量,构建了白垩系热当坝组的完整沉积序列,结合野外古流向分析、砾石成分统计、镜下碎屑组分统计和对重矿物的分析,对热当坝组的物源、岩相、沉积环境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的相关资料,以沉积学和地层学为基础,对郎木寺盆地晚中生代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研究表明郎木寺盆地晚白垩世热当坝组下部主体为紫红色或是砖红色中—厚层状或块状砾岩或含砾中—粗粒砂岩,上部为紫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石膏层,砾石成分主要为碳酸盐岩、砂岩,其次为燧石、脉石英和变质砂岩,少量的变质砂岩和火山岩;结合砂岩碎屑组分表明主要的物源区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砂岩。底界与多套老地层呈不整合接触的晚白垩世热当坝组自下而上沉积序列由两个大的沉积旋回组成,碎屑沉积物明显的体现出由粗粒砂砾岩到细粒泥质粉砂岩、泥岩的变化;结合沉积构造分析,其主要物源区为郎木寺盆地东南部松潘-甘孜若尔盖地区的上三叠统,其沉积环境经历了辫状河流相-陆相冲积扇相-膏盐湖泊相的持续变化,冲积扇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扇根亚相、扇中亚相和扇端亚相。晚中生代郎木寺盆地经历了从火山岩盆地到山间断陷盆地,再到河湖盆地的演化;沉积厚度大、分布范围广阔的热当坝组沉积物反应出盆地在燕山中晚期规模达到最大,南部的上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为主要物源层位,较少或者几乎没有来自前三叠纪地层,碎屑沉积物少量来自于西秦岭,而现今展布于盆地周围的下伏前三叠纪地层,盆地以北以其与志留系的不整合接触为界限,出露中上志留统之前的地层。盆地南部以热尔郎山和迭部-武都断裂为界,主要出露中三叠统之前的地层,表明晚白垩世热当坝组沉积时周缘前三叠纪地层还未出露遭受剥蚀,以及白龙江隆起的形成晚于热当坝组沉积的时限关系。同时这一结论与松潘地区的热年代学数据揭示的构造背景相一致。进一步结合论文来源项目及邻区的构造变形等相关资料,本文认为郎木寺盆地属于走滑拉张盆地,火山岩锆石激光年龄表明加仓-郎木寺断裂可能于中三叠世开始活动,此时盆地开始形成,至晚白垩世盆地发育到最大范围,主盆地呈现线状加仓-郎木寺左旋走滑断裂由南东向北西迁移,且由于左旋走滑断裂的影响,在热当坝形成次级沉积中心。同时郎木寺盆地的沉积演化特征响应了松潘-甘孜若尔盖地区燕山晚期造山隆升作用下的伸展构造环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42
本文编号:2473150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新坡;莫多闻;朱忠礼;马元旭;刘运明;;一个片流过程控制的冲积扇——太原盆地风峪沟冲积扇[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2 王永标,徐海军;四川盆地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沉积旋回与构造隆升的关系[J];地球科学;2001年03期
3 李亚东;白龙江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J];甘肃地质学报;1994年01期
4 张英利;王宗起;闫臻;;西秦岭徽县-成县早白垩世盆地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通报;2012年07期
,本文编号:24731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473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