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台内鲕粒滩气藏成藏过程与模式——以川东北河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为例

发布时间:2019-05-10 14:09
【摘要】:结合区域沉积埋藏史和构造演化史,对川东北河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台内鲕粒滩灰岩气藏的气体来源、成藏期次和成藏过程进行研究。根据单体烃碳同位素测试结果判断气源主要来自下伏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或龙潭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表明飞三段经历了多期油气生成运移活动,主要集中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与上二叠统烃源岩的生气高峰相匹配,代表了主要成藏期。河坝地区构造在印支期形成雏形,侏罗纪—早白垩世为相对稳定阶段,晚白垩世燕山晚期是构造形成的主要阶段,新生代喜马拉雅期为构造复杂化阶段。预测沉积微古地貌高地、断裂或裂缝相对发育区和古今构造发育区为川东北地区台内滩鲕粒灰岩气藏发育有利区。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history of regional sedimentary burial and tectonic evolution, the gas source, reservoir forming period and reservoir forming process of oolitic beach limestone gas reservoir in the third member of Feixianguan formation of Lower Triassic in Heba area, northeast Sichuan, are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carbon isotope test results of single hydrocarb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gas source mainly comes from Wujiaping formation (or Longtan formation) of Upper Permian.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analysis of fluid inclusions shows that the third member of Fei has experienced multiple stages of oil and gas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which matches with the gas peak of Upper Permian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nd represents the main accumulation period. The structure of Heba area was formed in the Indosinian period, th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stage was relatively stable, the late Yanshanian stage of late Cretaceous was the main stage of tectonic formation, and the Cenozoic Himalayan stage was the stage of structural complication.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sedimentary micropaleogeomorphological highlands, the relative development area of faults or fractures and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ectonic development areas are favorable ar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olitic limestone gas reservoirs in the inner beach of Northeast Sichuan.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海相油气藏开发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5-002)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思仪;王兴志;张帆;王一刚;王宪文;;川东高峰场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年01期

2 雷卞军;唐楷;邓超;蔡正旗;王身建;赵永刚;;四川广安市响水飞仙关组剖面特征及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2007年01期

3 牟传龙;马永生;谭钦银;余谦;王瑞华;;四川通江—南江—巴中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J];地质学报;2007年06期

4 罗冰;谭秀成;刘宏;李凌;夏吉文;邹娟;海涛;;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因机制分析[J];沉积学报;2009年03期

5 朱竞;王兴志;谢林;张博文;朱永刚;李勇;王艳梅;;川西北部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刘璐;刘微;魏小薇;曹雯;陈春竺;;龙岗东部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评价[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2年02期

7 秦媛媛;孟X;;重庆云阳石梁飞仙关组剖面特征及地质意义[J];四川地质学报;2013年04期

8 吴斌;肖世洪;冯明友;;川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形成与演化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9 黄平;孙巧玲;邹定永;;铁山、双家坝飞仙关组储层预测[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年01期

10 王涛;朱祥;谭代英;;毛坝构造飞仙关组裂缝储层综合预测方法[J];石油物探;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增业;李剑;吴世祥;杨威;张林;;川西北飞仙关组优质烃源岩的发现及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宋章强;王兴志;许建;张帆;曾德铭;;川西北地区飞仙关组滩相储层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刘柳红;罗平;罗忠;杨式升;;川东北飞仙关组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寻找有利的储集相带[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黄强;李栋富;石元会;;川东鄂西三叠系飞仙关组实钻储层特征及含油气性分析[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陶士振;张宝民;曹宏;杨晓萍;;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成因类型及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强子同;曾德铭;王兴志;吴仕玖;;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滩白云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A];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胡明毅;魏国齐;扬威;刘满仓;;四川盆地北部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及鲕滩储层预测[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汪泽成;赵文智;王一刚;;四川盆地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高效气藏形成之我见—探讨成藏三要素耦合作用对高效气藏形成的控制[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9 姜磊;蔡春芳;李开开;;川东北飞仙关组高能滩相储层成岩流体特征及演化[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罗忠;罗平;刘柳红;苏立萍;杨式升;;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特约记者 裴敬秀;铁北101—X1井飞仙关组八个解释储层获试油验证[N];中国石油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更生;大巴山前缘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及控制因素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2 王铜山;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天然气成因特征及其生成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3 胡作维;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白云岩的形成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胡安平;川东北飞仙关组高含硫化氢气藏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储昭宏;川东北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黄先平;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综合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7 沈平;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目标评价[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娟;川东东部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的控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2 朱竞;九龙山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3 唐丹;川东北龙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4 谢琪;龙岗东龙会场区块飞仙关组气藏储层特征研究及有利区优选[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5 周基爽;川东金珠坪构造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储层预测[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6 李亚红;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与储层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7 陈晓东;川东南北部飞仙关组地震相分析及储层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崔卫东;川西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9 罗珊珊;川东北宣汉地区飞仙关组滩相储层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10 杨宇宁;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及成岩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737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4737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b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