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湘中涟源地区褶皱-断裂构造控煤特征及成因机制

发布时间:2019-05-28 17:06
【摘要】:为研究湘中涟源地区煤系多期次、多层次区域性顺层滑动断层、构造控煤特征及其成因机制,采用现代地质学和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野外地质剖面、勘探线剖面及岩石力学参数等资料,提出了有利的含煤地段。结果表明:在各矿区表现为缺失性滑覆断裂,大部分地段沿测水组煤层顶段滑动,有时斜切地层,断层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倾角在地表浅处较陡,向深部变缓;由于顺层滑动断层多发育在煤层的顶部,对煤层赋存有利,使煤层埋藏变浅,在老矿区外围有利于找煤;构造演化背景、多层次滑脱层的控制作用、煤系上覆和下伏岩性组合差异性及深部构造及基底属性对浅部构造的控制等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涟源地区构造变形特征。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multi-stage and multi-level regional bedding sliding fault of coal measures in Lianyuan area of central Huna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al coal control and its genetic mechanism are studied.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odern geology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are adopted, combined with the field geological profile.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exploration line section and rock mechanics parameters, a favorable coal-bearing area is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issing slip faults in each mining area, most of them slide along the top section of coal seam of water survey group, sometimes oblique cut strata, the occurrence of faults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strata, and the dip angle is steeper in the shallow part of the surface and slows down to the deep. Because most of the bedding sliding faults are developed at the top of the coal seam,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 coal seam, the coal seam is buried shallow, and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coal exploration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old mining area.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Lianyuan area are determined by the tectonic evolution background, the control of multi-level slippage layer, the difference of lithologic assemblage between overlying and underlying coal measures, and the control of deep structure and basement attribute on shallow structure.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502160) 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资助项目(2014012)
【分类号】:P61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云峰;;湖南省郴州市梨树山滑坡的成因机制及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年03期

2 吴银亮;岳全贵;陈银生;;沪蓉线大支坪滑坡的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路基工程;2009年04期

3 关义涛;徐宗苏;张海军;朱文彩;;毛坝1号隧道涌水成因机制分析[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4期

4 刘涛,李渝生,汪波;贵州水城曾家包包大型基岩滑坡的成因机制及稳定性[J];山地学报;2005年03期

5 杨伟,朱继良,唐小平;芦家沟滑坡的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01期

6 王凯;王龙;;住宅小区后山崩塌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评价[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7 谢轲;巨能攀;魏燕珍;夏刚;;某缓倾角膨胀土滑坡的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的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8 贾志斌,田新琦,孟祥顺,禹金营,王小山,谷维成,宋治霞;渤海湾盆地成因机制与油气评价[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年01期

9 朱继良,王运生,李渝生,王士天,严明;某工程岩体的成因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1期

10 时伟荣,沈焕庭,李九发;河口浑浊带成因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迟洋;王清;杨静;;吉林省乾安县“泥林”成因机制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胡乐;余林;;网络成瘾的成因机制研究综述及展望[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钟辉亚;肖远;牛宏建;;向家坝水电站岸坡裂缝类型及成因机制探讨[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4 周小军;杨强国;;雅都滑坡的成因机制浅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5 赵谊;;东北地区地震对成因机制研究[A];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暨中国东部地区震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冉涛;文宝萍;苏昌;陈刚;卞学军;;湖北五峰赵家岩崩塌活动特征与成因机制分析[A];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含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九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相海;;霍山地区频发弱小地震及其成因机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8 谢山立;梁东;杨奇超;;河南省地裂缝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9 钟湖平;龙吉勇;;卡拉水电站选坝河段滑坡群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姚琦;黄理兴;侯发亮;;荆江大堤观音寺闸裂缝分布探测及成因机制探讨[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通;汶川地震震中区斜坡崩塌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程盟;大渡河卡卡滑坡成因机制及工程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魏家鸣;缓倾顺层岩质边坡变形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余业;反倾岩质滑坡成因机制及动力响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熊靖辉;黄河羊曲水电站下坝址集中卸荷带成因机制及其工程效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6 徐威;宁国市边山滑坡的成因机制与稳定性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7 王洁;奉节县新址主城区复杂地质体成因机制研究及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四丽;窝前滑坡的成因机制及运动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豫飞;西藏怒江松塔水电站坝址区中缓倾角裂隙成因机制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李昌贤;黄土洞穴成因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872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4872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e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