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相介质理论的天然气水合物识别方法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31.4;P61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宏图,王锐;双相介质中椭圆夹杂的平面本征应变问题[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85年10期
2 牛焱洲;;双相介质V型缺口附近的应力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3 郭宝琦,,郭惠娟,金大勇,刘维国;双相介质中孔隙率反演的遗传算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4 刘维国,全大勇;双相介质中孔隙率反演的一种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5 席道瑛,张斌,易良坤,李娟;双相介质中应力波的衰减规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4期
6 周民都,李清河,张元生;双相介质中的地震波运动学特征[J];高原地震;1999年04期
7 杨双安;张会星;;双相介质中地震波能量提取方法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卢明辉;巴晶;杨慧珠;;双相介质分界面上弹性波的反射与透射[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5期
9 张会星;何兵寿;姜效典;张锦昌;;利用地震波在双相介质中的衰减特性检测油气[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年03期
10 高飞;非局部弹性中双相介质螺位错的表面位错模型[J];兰州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清河;周民都;张元生;;层状双相介质的合成地震图及在岩性勘探中的应用[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王尚旭;牟永光;;双相介质中有限元地震模型[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徐文骏;金文;;双相介质中波的传播特性及其数值计算[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4 董和风;王克协;;水平分层双相介质包围的流体井中弹性波场的数值模拟[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王美霞;杨顶辉;;双相介质中弹性波方程的保辛性近似解析离散化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碧星;王克协;;双相介质地层探井中多极源声辐射场[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7 刘克安;贺英;张新明;刘家琦;;双相介质弹性波方程孔隙率反演的小波多尺度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古学进;;双相介质中地震波传播有限元数值模拟[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9 王尚旭;牟永光;;双相介质分界面上波的反射与透射[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10 胥帆;牟永光;;双相介质地震渗透率反演方法初探[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许多;双相介质储层参数非线性反演[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2 田迎春;层状黏弹性双相介质的动力响应与物性参数反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李娜;含起伏地表的二维双相介质中地震波及电磁波传播有限差分算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苏云;各向异性及双相介质弹性波正演模拟与波场特征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振繁;双相介质地震波场模拟与特征分析[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2 许马光;基于双相介质理论的天然气水合物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杜艺可;双相介质中地震波衰减特性研究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吴淼男;双相介质中导波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田禹;煤岩双相介质弹性波场数值模拟[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卫志;双相介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7 李勇军;弹性波双相介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8 张昕q;双相介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刘艳秋;基于双相介质的流体识别因子构建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孙万元;双相介质中地震波衰减和频散属性分析及其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89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489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