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大安油田扶余油层成岩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03 22:07
【摘要】:为了研究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的成因机理,本文针对大安油田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展开研究。在结合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系统取样与重点取样相结合及微观分析和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分析了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物性和微观结构等岩石学特征。以此为基础,本文系统的分析了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及不同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的影响;确定了古地温、有机质成熟度等6个成岩标志,以此为依据将成岩作用阶段定为中成岩A期和中成岩B期;建立了成岩演化模式;与构造沉积相结合,共同探讨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的影响,尤其还是对储层储集空间的控制作用;按照成岩作用的强弱划分四种成岩相类型:强溶蚀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弱、中胶结混合孔隙成岩储集相,强压实-中等胶结缩小粒间孔成岩储集相和碳酸盐强胶结成岩储集相,并探讨其分布模式,绘制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分布模式图。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low permeability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the diagenetic process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in Fuyu reservoir of Da'an Oilfield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reservoir rock typ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core observation, systematic sampling combined with key sampling, microscopic analysis and chemical analysis. On this basis, the diagenesis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diagenesis on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 this paper. Six diagenetic markers, such as paleogeotemperature and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 are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diagenetic stages are classified as middle diagenetic stage A and middle diagenetic stage B, and the diagenetic evolu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Combined with tectonic deposition, the influence of diagenesis on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especially the control of reservoir space, is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strength of diagenetic process, four types of diagenetic faci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strong dissolution secondary pore diagenetic reservoir phase, weak, medium cemented mixed pore diagenetic reservoir phas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diagenetic facies in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is drawn by reducing the intergranular pore diagenetic reservoir phase and carbonate strong glued rock reservoir phase by strong compaction and medium cementificati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diagenetic facies in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is draw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diagenetic phase in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is drawn.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波;王革;王雪;张顺;林铁锋;;安达向斜达9井扶余油层油流的确定[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6期

2 付广;刘美薇;;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油成藏的控制[J];沉积学报;2010年01期

3 屈振国;;提高葡南扶余油层动用程度技术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11期

4 张微;;扶余油田扶余油层与杨大城子油层分层开采试验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8期

5 黄德利;姜洪福;曹海涛;范彩匣;;肇州油田扶余油层优质储层概率分布[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6期

6 刘磊;刘风卫;刘继文;;松辽盆地南部红岗北扶余油层小层划分与对比[J];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7 肖超;吕鹏贤;张洪峰;王桂娟;杨东;;查干湖地区扶余油层产能预测方法研究[J];油气井测试;2010年04期

8 陈博;李占东;单丹丹;李吉;;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扶余油层主河道预测及其油气意义[J];价值工程;2012年30期

9 夏建慧,周书欣;关于松辽盆地扶余油层的油源问题[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10 赵莹;;头台油田茂11区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2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魏宪成;肇州油田扶余油层产能工程投产[N];中国石油报;2006年

2 刘祥飞;大庆地震预测技术在扶余油层获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5年

3 记者 立春;地震预测技术在扶余油层取得重大突破[N];大庆日报;2005年

4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余虹娜;大庆油田水平段最长井固井成功[N];中国石油报;2011年

5 杜志清 本报记者 王敬;科技引擎助力外围油田持续稳产[N];黑龙江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姚仕文 本报特约记者 刘安岐 冯金有;挑战极限勇者胜[N];中国石油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穆广田;“通吃”油层深挖潜[N];中国石油报;2010年

8 记者 裴丽;杏北油田为4000万吨稳产再做新贡献[N];大庆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云燕;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2 刘宗堡;三肇凹陷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3 张雷;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4 康德权;肇州油田州201区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周永炳;齐家油田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有效开发配套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6 杨庆杰;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油气成藏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李延平;大庆油田州201区块扶余油层精细地层格架与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宋土顺;低孔低渗砂岩储层中优质储集条件的形成机制及预测[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猛;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扶余油层精细沉积相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李鑫;大庆长垣南部敖南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淑晶;肇源南长47井区油水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任欢颂;朝44南区扶余油层井震结合构造精细刻画[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陈素凤;大安油田扶余油层次生孔隙发育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王佳慧;临江地区扶余油层精细建模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7 周浩;储层预测技术在吉林油田中央坳陷区扶余油层中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8 郝泽翰;大安油田扶余油层沉积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9 翟雪;大安油田扶余油层裂缝发育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10 许玲玉;高台子油田扶余油层精细构造解释[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92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492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5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