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高精度古地貌恢复技术及应用——以辽西凸起南段东营组二段下段为例

发布时间:2019-06-22 12:08
【摘要】:辽西凸起南段东营组二段下段发育大型岩性-超覆圈闭,储层发育程度以及分布范围是本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以油组为单位在低勘探程度区开展高精度古地貌恢复,通过剥蚀量恢复,结合埋深和地震响应特征对原始地层厚度进行了压实恢复,并运用岩性、沉积相以及地震响应特征等对该地区进行古水深校正。通过对研究区沟谷的横截面积及延伸长度定量分析,下切沟谷沿地貌形态和地形坡度由高至低,依次发育V型、U型、W型,其发育横截面积和输砂能力依次降低,且不同时期沟谷形态和发育位置的迁移控制了沉积体系发育特征。精细刻画了不同时期储层分布和沉积体系演化特征。
[Abstract]:Large lithologic overlying traps are developed in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Dongying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western Liaoning protruding. The reservoir development degree and distribution range are the main factors of oil and gas enrichment in this area. High precision palaeogeomorphological restoration is carried out in low exploration area with oil formation as unit. The original formation thickness is restored by denudation, combined with buried depth and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paleo-water depth correction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lithology,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ross section area and extension length of the gully in the study area, the geomorphological shape and topographic slope of the lower gully valley are developed from high to low, and V type, U type and W type are developed in turn. The cross section area and sand transport capacity of the valley decrease in turn, and the migration of gully morphology and development posi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system. Th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nd sedimentary system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友民;;红井子古地貌-岩性油田分布特点[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3年03期

2 楼章华,徐宏;河道古水文古地貌参数的计算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2年02期

3 周川;王英民;黄志超;陆金波;万丽芬;;澳大利亚北波拿巴盆地北部侏罗纪古地貌特征与演化[J];海洋地质动态;2009年10期

4 王建平;樊太亮;高志前;侯伟;李一凡;贺永奎;;辽河滩海西部海南—仙鹤地区古地貌特征及其控砂作用[J];现代地质;2012年02期

5 冯磊;吴伟;;井震结合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应用——以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沙一段为例[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年03期

6 庞军刚;杨友运;李文厚;李玲;文莹;;陆相含油气盆地古地貌恢复研究进展[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7 张洲;;周原地区新生代地貌特征略论[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8 时圣彪;王建民;;陕北太阳湾地区长2油藏与前侏罗纪古地貌[J];石油化工应用;2014年01期

9 黄第藩;王则民;石国世;;陕甘宁地区印支期古地貌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石油学报;1981年02期

10 夏明军;戴金星;邹才能;汪泽成;陶士振;;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加里东期岩溶古地貌与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保军;庞雄;施和生;舒誉;;南海13.8Ma以来珠江扇古地貌特征研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王世星;;古地貌差异起伏恢复及在古岩溶地貌表征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侯景涛;王军;邵晓岩;杨国斌;白旭;张战雨;王高强;王楠;;靖吴地区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油藏控制作用研究[A];石化产业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敬小军;高攀锋;李儒春;徐婷;杨立国;姬瑞兰;;绥靖油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及侏罗系油藏成藏规律研究[A];石化产业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周飞;王碧涛;黄文芳;朱亚娣;于海英;李积林;;吴起地区侏罗系古地貌刻画及油藏富集规律研究[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6 ;东营凹陷成烃成藏定量研究[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7 廖远涛;王华;王家豪;;黄骅坳陷中区东营组沉积体系特征研究[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杨会东;宋立忠;董丽红;于连忠;褚春梅;张萍;;坳陷盆地沉积体系精细研究方法探讨[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孟睿;;浅谈纳岭沟地区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10 孟睿;;浅谈纳岭沟地区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侯伟;辽河滩海东部古近系层序—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其制约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陈树光;东营凹陷古近纪构造体制转换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董伟;辽中凹陷东营组层序结构及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曹中宏;冀东油田老爷庙地区东营组低成岩演化阶段潜在储层的控制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5 王腾飞;彰武盆地早白垩世沉积体系与构造控制[D];吉林大学;2016年

6 李云平;东营凹陷深层构造综合地球物理联合反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7 张英芳;南堡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孢粉植物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赵延江;东营凹陷古近系盆地结构与充填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9 赵勇;东营凹陷北带构造—层序—成藏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应芳芳;靖边气田陕384~陕400井区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及储层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代廷勇;镇原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彭莉;塔中隆起奥陶纪古地貌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林琳;辽河滩海地区中央凸起带古地貌特征及其对两侧砂体的控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韩敏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奥陶纪末古地貌与马五段储层预测[D];西北大学;2010年

6 刘聪颖;川中GST构造灯影组顶部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7 项广鑫;广西平果原生铝土矿物源、沉积相及古地貌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孙文峰;乌南地区古地貌发育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9 李长志;黄龙区块马五_(1+2)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10 李杰;冀中坳陷W20油田东营组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2504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04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e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