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分汊与游荡型辫状河隔夹层层次结构特征

发布时间:2019-07-04 13:05
【摘要】:前人对辫状河储层的研究往往笼统地将其作为一种储层类型,对不同类型辫状河储层研究较少。在文献调研和露头观察的基础上,以苏丹FN油田为例,按"层次约束"思路,参考Miall等关于河流相的构型界面分级体系,对分汊与游荡型两种辫状河储层内发育的隔夹层层次结构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分汊型辫状河隔夹层主要包括泛滥平原沉积、泥质充填或半充填河道、落淤层及沟道细粒沉积。而游荡型辫状河隔夹层仅包括泛滥平原沉积和少量泥质半充填河道。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隔夹层在岩石类型、发育程度、厚度及展布特征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对底水油藏水进方式及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各不相同。最后总结了隔夹层在垂向上影响剩余油分布的5种模式及其相对应的剩余油富集区。
文内图片:图2邋FN-邋12井不同层次隔夹层测井响应特征逡逑Fig.邋2邋Well邋log邋responses邋of邋different邋hierarchy邋intercalations邋in邋FN-12逡逑
图片说明:图2邋FN-邋12井不同层次隔夹层测井响应特征逡逑Fig.邋2邋Well邋log邋responses邋of邋different邋hierarchy邋intercalations邋in邋FN-12逡逑
[Abstract]:The previous studies on braided river reservoirs often regard braided river reservoirs as a reservoir type in general, but less on different types of braided river reservoirs.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outcrop observation, taking FN Oilfield in Sudan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hierarchical constraint" and referring to Miall's configuration interfac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fluvial phase, the layered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yer developed in braided river reservoirs of bifurcation and wandering types are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the braided interlayer mainly includes flood plain deposition, muddy filling or semi-filling channel, silting layer and channel fine grain deposition. The wandering braided interlayer only includes flood plain deposition and a small amount of muddy semi-filling channel.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rock type, development degree, thicknes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mong different levels and different sizes of interlayer, and the control of water advance mode an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in bottom water reservoir is different. Finally, five modes of interlayer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vertically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remaining oil enrichment areas are summarized.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吉,张烈辉,胡书勇,南力亚;陆相碎屑岩储层隔夹层成因、特征及其识别[J];测井技术;2003年03期

2 马莎莎;何建红;汤军;;甲油气田W组隔夹层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3 梁劳劳;谢润成;;多维模糊识别方法在隔夹层判别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4 甘宁;张亮;魏华彬;王雷;金国钰;尚小峰;;井楼油田一区核三段Ⅲ5-11小层隔夹层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30期

5 王筱文;;提高坨A块隔夹层识别精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10期

6 丁明花;宗宝智;丁明祥;范爱霞;王荣军;刘秀珍;;监测资料在文15块隔夹层研究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年18期

7 赵敏;李克永;杨剑;李长忠;李文厚;;黄陵地区隔夹层发育特征及对储层影响[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8 杨帆;廖茂杰;王谦;刘文强;陈胜;;利用测井资料识别隔夹层——以塔中4油田为例[J];国外测井技术;2014年02期

9 杨帆;廖茂杰;王谦;刘文强;陈胜;;利用测井资料识别隔夹层——以塔中4油田为例[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4期

10 张吉,张烈辉,胡书勇;陆相碎屑岩储层隔夹层成因、特征及其识别[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勇;国景星;;辫状河沉积相隔夹层层次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模式——以大芦家地区馆三段为例[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安东;周瑶琪;钟建华;仲岩磊;;孤岛油田隔夹层成因、识别及对开发影响研究[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李葳;袁琳;彭勃;;对杏北油田葡一组沉积储层河道砂体内部隔夹层特征的解剖与认识[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熊光勤;徐建政;;陈堡油田K_2t_1~3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与利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印森林;吴胜和;李俊飞;张莉;冯文杰;范明霏;;砂砾质辫状河内部构型模式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黑油山沟三叠系克拉玛依组露头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6 赵彦彦;林春明;金成志;王佰长;刘波;;东北地区鸡西盆地早白垩世辫状河三角洲沉积[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文楷;辫状河砂岩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亚峰;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地质建模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陈晓霞;辽河坳陷杜84块兴Ⅱ油层组隔夹层识别与表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黄成刚;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Ⅰ组隔夹层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石司宇;英坨地区高台子油层测井资料解释与储层综合评价[D];新疆大学;2017年

5 王健;储层隔夹层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6 杨玉茹;渤中25-1南油田浅水三角洲相储层隔夹层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罗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侏罗系沉积相演化[D];新疆大学;2015年

8 王安东;河流相储层隔、夹层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张雷;扶新隆起带扶余油层储层隔夹层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10 李德志;不同沉积方式下层内渗透率变化和隔夹层分布特点及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5099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099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f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