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淮南潘集深部煤层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19-07-19 11:34
【摘要】:为研究淮南潘集深部煤层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地质意义,共采集了上石盒子组和下石盒子组三个含煤段中19个样品,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了4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对该研究区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和可能的富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与华北煤、中国煤中微量元素算术平均值的比较中,研究结果表明:潘集深部煤层微量元素平均含量明显偏高于华北煤、中国煤的有Li、V、Cr、Cu、Sr、和Ba;研究区微量元素平均含量明显偏低于华北煤、中国煤的有:Mo、Cd、W、T1、Bi、U、Nb和Ta;研究区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偏高与中国煤与华北煤中元素平均含量相近的有:Ni、Ga和Pb;研究区微量元素与华北煤、中国煤中元素平均含量相近的有:Cs和Th。与中国上陆壳微量元素的平均值的比较中,研究结果表明:上石盒子组煤中Mo的富集程度最高,Rb和Cs表现出极亏损的特征;下石盒子组煤中Mo的富集程度最高,但富集系数低于上石盒子组,且下石盒子组煤中未出现极亏损的元素。通过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指标对氧化还原条件、古盐度特征及古气候特征进行反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从下石盒子组开始研究区域内水体由半咸水向淡水过渡,水体含盐量逐渐下降,沉积环境有由海陆过渡相向陆相的演化趋势;石盒子组沉积时期的气候以温暖湿润-半干旱为主,并且有由温暖湿润向干旱炎热演化的趋势。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沉积环境一直处在弱还原到弱氧化的条件下。认为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石盒子组时期气候在逐渐向着干旱炎热变化,沉积有机质因水分蒸发出露水面与空气接触,部分接受氧化,导致沉积环境的氧化性增强;另一方面随着海水的退却,沉积区域内覆水深度逐渐降低使得沉积作用一直在水体的氧化还原的临界面之上进行。通过对稀土元素的研究发现:研究区铕的负异常主要受陆源影响,与陆源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关;也可能是受到了煤层夹矸淋滤、地下水循环,以及受煤层沉积时水介质的氧化-还原性的影响。8Ce轻微的负异常,可能是受到海水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心清,胡瑞忠,漆亮,周会,李月芳;微量元素分布揭示腕足化石壳体原始信息保存现状[J];地球化学;2000年06期

2 李岫霞,钱杏珍,毛雪瑛,章申,唐以剑;大清河水系微量元素分布的研究[J];核技术;1984年03期

3 文启忠 ,刁桂仪 ,余素华;黄河中游地区马兰黄土微量元素分布图[J];地球化学;1986年04期

4 李永庆;;“涡柱构造”体微量元素分布规律[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5 高明星,木合塔尔·扎日;阿尔泰山地区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对岩石建造含矿性的指示意义[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夏训诚;赵元杰;王富葆;曹琼英;魏立涛;;罗布泊湖心区近地表层微量元素分布及其环境意义[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10期

7 叶希尧;;水中部分微量元素分布规律的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畜牧兽医版);1988年03期

8 魏晓;文雪峰;杨瑞东;;贵州从江县大融砖厂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现代风化壳剖面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与相关性分析[J];地球与环境;2010年03期

9 杨瑞东;;贵阳地区碳酸盐岩风化红粘土剖面稀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J];地质论评;2008年03期

10 陈扬玉;马关—麻栗坡地区微量元素分布及成矿[J];物探与化探;198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郁华;;黄海水等温蒸发时的析盐序列及微量元素分布规律[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2 李心清;胡瑞忠;;碳酸盐岩是否保存着原始的地球化学信息?——来自微量元素分布的证据[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蔚;林杨挺;郝佳龙;张建超;胡森;;亚微米尺度锆石微量元素分布:对锆石Ti温度计的制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4 陈郁华;;黄海海水等温蒸发时的析盐序列及微量元素分布规律(1982)[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8)[C];198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平文文;淮南潘集深部煤层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2 王涛;黄河古道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探讨[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16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16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4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