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苍山-哀牢山杂岩带多期变质作用:嘎洒地区变沉积岩锆石微量元素与U-Pb年代学制约
【图文】:
图1哀牢山变质杂岩带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分布及构造位置图(a,b,据Dengetal.,2014a修改)和哀牢山杂岩带地质简图(c,据Liuetal.,2015b)Fig.1DistributionandtectoniclocationoftheAilaoShanmetamorphiccomplexonthesoutheastofTibetanPlateau(a,b,afterDengetal.,2014a),simplifiedgeologicalmapofAilaoShanmetamorphiccomplex(c,afterLiuetal.,2015b)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观测和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锆石中矿物包裹体、锆石形貌学和锆石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为揭示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中变沉积岩的碎屑物质来源、变质作用的时代、变质锆石的生长过程和不同类型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和差异提供新资料,同时对完善古特提斯碰撞-造山过程中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的大地构造属性提供新的依据。2区域地质背景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作为扬子板块与印支板块的分界(图1b)宽约20~40km,延伸达800km以上。地理上北起云南大理点苍山,经楚雄、新平、元江、元阳、红河、金平各县,最后进入越南北部与马江变质杂岩带相连。杂岩带北段为北西-南东向展布,经元江-墨江处转向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呈北窄南宽的喇叭状。哀牢山变质杂岩带主要由东侧的深变质带和西侧的浅变质带构成,两者以哀牢山断裂作为分界,沿断层侵入有多期花岗岩体。深变质带的北东边界为红河断裂(戚学祥等,2010),断层向北东方向陡倾,北东侧为沉积于扬子基底上的三叠纪地层或沿红河断裂发育的新生代盆地,沿断裂北东边界杂岩带中岩石多发生强烈的糜棱岩化、混合岩化,部分位置发育构造角砾岩。浅变质带的南西边界为九甲-安定断裂(张进江等,2006),属于浅变质沉积地层与印支板块的分界线(图1c)。深变质带中岩石变质程度可达高角闪岩
图2哀牢山北段地质简图(a,据云南省地质局第二区域地质测量大队,1976①修改)及嘎洒地区采样位置图(b、c)Fig.2ThesimplifiedgeologicalmapfornorthernsegmentofAilaoShanmetamorphiccomplex(a)andgeologicalmapofGasaareashowingallsamplelocations(b,c)质程度较深,混合岩化强烈,后期构造叠加明显,原岩面貌改变较大,岩石的糜棱岩化线理、结晶片理、片麻理已全面取代原生层理,其间出现不同尺度的韧性剪切带,岩性单元间均被构造分割,已无层序可言。另外,云南省地矿局在区域填图过程中,在深变质带中划分出大河边岩组,岩性以变粒岩、二云母石英岩为主,并根据变形期次和变质特征将其置于古元古代哀牢山杂岩和古生代马邓岩群之间,划归为新元古界地层。浅变质带主要为绿片岩相的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系,岩性主要为绢云板岩、千枚岩、变质粉砂岩、细晶大理岩、绿泥片岩、石英岩、板状泥质灰岩、变质硅质岩,称为马邓岩群(图2a),从下向上分为大坪坝、转马路、外麦地三个岩组,其中哀牢山杂岩带北段的浅变质岩系中侵入有大量早古生代基性岩脉和超基性岩体(Jianetal.,2009a,b;Zietal.,2012;Laietal.,2014a,b)且于新平双沟地区发育典型的蛇绿岩套(Zhangetal.,1994,2008)以及新生代与基性岩、煌斑岩有关的金矿、镍矿(和文言等,2012,2014;Dengetal.,2015),古生代浅变质系上部被中、上三叠统变质砂砾岩覆盖,两者呈沉积不整合接触。3实验方法锆石分选工作由河北省廊坊区域地质调查所研究室采用标准重矿物分离技术分选出5000粒不同颜色、不同晶形锆石,并在双目镜下挑选出200粒粘到双面胶上,,加注环氧树脂,待固化后,打磨抛光至锆石中心。样品靶抛光之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拍摄透、反射图像。观察锆石裂隙和包裹体发育位置?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206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600310)联合资助
【分类号】:P588.3;P59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之孟,金蒙;川西南乡城——得荣地区的两种混杂岩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科学;1979年03期
2 纪壮义;;浅议“断裂杂岩”[J];中国区域地质;1993年03期
3 李亚林,张国伟,王根宝,李三忠;陕西勉略地区两类混杂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1999年02期
4 张魁武,张旗,李达周;阿拉斯加型镁铁—超镁铁杂岩的研究历史和现状[J];地球科学进展;1990年06期
5 王德滋;杜杨松;;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形成的构造背景[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0年03期
6 孙岩;沈修志;;苏皖南部层控断裂中杂岩的发育特征[J];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1986年01期
7 李旭平;焦丽香;郑庆道;董晓;孔凡梅;宋召军;;黑龙江桦南地区黑龙江杂岩锆石U-Pb定年[J];岩石学报;2009年08期
8 比利宾娜;多纳科夫;季托夫;刘孝善;;论热液铀矿化与碱性侵入杂岩的联系[J];铀矿地质;1964年06期
9 姚彦之;《泰山杂岩》一书即将出版[J];地震地质;1979年03期
10 石铨曾,牟用吉,张恩惠,张克伟,姚瑞增,王家德;河南信阳古消减杂岩[J];地震地质;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岩;沈修志;;苏皖南部层控断裂中杂岩的发育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7)[C];1986年
2 高军平;王廷印;王金荣;;内蒙古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特征[A];蛇绿岩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贺节明;陈国豪;;对康定杂岩的新认识[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4 戴宗明;江元生;阚泽忠;;金沙江结合带中“象鼻山混杂岩”的厘定及特征[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邱军强;强巴扎西;;班公湖—怒江结合带类乌齐段早—中侏罗世罗冬混杂岩特征及时代[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6 谢窦克;商玉强;张宗清;叶笑红;徐一伟;蒋传仁;;东南沿海基底杂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1)[C];1989年
7 刘焰;Wolfgang Siebel;H.J.Massonne;肖序常;;藏南卡达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演化的岩石学与年代学制约[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熊家镛;林尧明;覃胜荣;;临沧混合杂岩的基本特征与成因探讨[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3)——“三江”岩石[C];1982年
9 朱宝清;冯益民;;唐巴勒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C];1982年
10 ;西藏中部羌塘印支期增生杂岩的厘定及区域构造意义[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吕长禄;黑龙江俯冲增生杂岩的形成及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郭冶;黑龙江省东部跃进山杂岩的性质及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16年
3 王根厚;藏东他念他翁山链变质杂岩系变形特征及表露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赵亮亮;黑龙江杂岩构造演化的岩石学与年代学证据[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嵩;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沉积混杂岩放射虫生物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张新毅;藏南仲巴地区混杂岩内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安令坤;内蒙古阿拉善盟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特征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董彦龙;滇西高黎贡变质杂岩:岩石组成与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樊岳华;云南省双江县奥陶纪湾河蛇绿混杂岩的岩石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王利民;安徽省休宁县鄣源基性混杂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7 刘建辉;黑龙江杂岩带的地质成因及其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8 马玉霞;依兰地区黑龙江杂岩的变质—变形特征[D];吉林大学;2013年
9 尹光候;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形成环境与时代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10 李宝霞;内蒙古西乌旗锡林郭勒杂岩的解体与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本文编号:2519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19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