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与主要科学问题
【图文】:
图1冥古代及早太古代锆石氧同位素分布(转引自Xingetal.,2014)Fig.1OxygenisotopesofHadeanandEarlyArcheanzircons(afterXingetal.,2014)图2冥古代及早太古代锆石氧逸度(转引自Xingetal.,2014)Fig.2OxygenfugacityofHadeanandEarlyArcheanzircons(afterXingetal.,2014)的现有认识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但是,锆石Ti温度计作为该工作的基础,其指示意义还值得怀疑,很有可能该方法计算出的温度仅仅代表了锆石结晶时的温度,而未必能代表熔体结晶前的温度。这可能也是基性岩和碳酸岩中的锆石的Ti温度计结果也在700℃左右(Fuetal.,2008)的原因。另外,锆石Ti含量的分析极易受到微裂隙和微包裹体的影响(Fuetal.,2008;Xingetal.,2014),对锆石Ti含量的准确测量需要仔细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那些剥蚀量较大且有一定深度的激光剥蚀方法的情况下更需谨慎。现在来看,越来越多的资料似乎并不支持冥古代花岗岩与现在的S型花岗岩类似(Kempetal.,2010)。另外,它们的结晶温度并不高,说明热源未必需要地幔柱提供,可能也不是典型的A型花岗岩。另外,它们也不太可能为高演化的花岗岩,因为其锆石CL具有典型岩浆锆石结构特征,其Th、U含量也并不很高(Cavosieetal.,2004,2005,2007)。如果这些花岗岩是来自地球早期(水化的)镁铁质岩石部分熔融的(Kempetal.,2010)的话,它们的形成机制更类似于典型的I型花岗岩,或者也可能是类似现在看到的紫苏花岗岩。总之,对于地球早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的性质目前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对更多样品的研究或者采用更先进的测试技术才能获得新的突破。从冥古代进入太古代,花岗质岩浆活动的记录明显增强。除了Acasta的片麻岩以外,地球上为数不多古老克拉通出露的古老岩石主要表现为TTG的
图1冥古代及早太古代锆石氧同位素分布(转引自Xingetal.,2014)Fig.1OxygenisotopesofHadeanandEarlyArcheanzircons(afterXingetal.,2014)图2冥古代及早太古代锆石氧逸度(转引自Xingetal.,2014)Fig.2OxygenfugacityofHadeanandEarlyArcheanzircons(afterXingetal.,2014)的现有认识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但是,锆石Ti温度计作为该工作的基础,其指示意义还值得怀疑,很有可能该方法计算出的温度仅仅代表了锆石结晶时的温度,而未必能代表熔体结晶前的温度。这可能也是基性岩和碳酸岩中的锆石的Ti温度计结果也在700℃左右(Fuetal.,2008)的原因。另外,锆石Ti含量的分析极易受到微裂隙和微包裹体的影响(Fuetal.,2008;Xingetal.,2014),对锆石Ti含量的准确测量需要仔细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那些剥蚀量较大且有一定深度的激光剥蚀方法的情况下更需谨慎。现在来看,越来越多的资料似乎并不支持冥古代花岗岩与现在的S型花岗岩类似(Kempetal.,2010)。另外,它们的结晶温度并不高,说明热源未必需要地幔柱提供,,可能也不是典型的A型花岗岩。另外,它们也不太可能为高演化的花岗岩,因为其锆石CL具有典型岩浆锆石结构特征,其Th、U含量也并不很高(Cavosieetal.,2004,2005,2007)。如果这些花岗岩是来自地球早期(水化的)镁铁质岩石部分熔融的(Kempetal.,2010)的话,它们的形成机制更类似于典型的I型花岗岩,或者也可能是类似现在看到的紫苏花岗岩。总之,对于地球早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的性质目前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对更多样品的研究或者采用更先进的测试技术才能获得新的突破。从冥古代进入太古代,花岗质岩浆活动的记录明显增强。除了Acasta的片麻岩以外,地球上为数不多古老克拉通出露的古老岩石主要表现为TTG的
【作者单位】: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2049)资助
【分类号】:P588.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A. J. R. White;J. D. Clemens;L. T. Silver;B. W. Chappell;V. J. Wall;刘喜山;;S—型花岗岩及其在北美西南部可能缺失[J];世界地质;1987年04期
2 P.R.Simpson;JaneA.Plant;赫英;;高热花岗岩对铀成矿省形成的作用[J];国外铀金地质;1989年01期
3 敬兴辽;苏州花岗岩成因初探[J];地质地球化学;1991年03期
4 范春方,陈培荣;赣南不同类型花岗岩体的锆石形态群特征及其意义[J];地质找矿论丛;2000年04期
5 赵风清;参加芬兰地质考察总结(Ⅰ)——芬兰中部地块的后造山花岗岩[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0年02期
6 赵风清;参加芬兰地质考察总结(Ⅱ)——古元古代非造山的环斑花岗岩[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0年02期
7 陈必河,肖冬贵,周国祥;湖南邵阳-郴州北西向构造带花岗岩成岩与成矿[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1年04期
8 赵太平;对秦岭奥长环斑花岗岩的质疑[J];地质论评;2001年05期
9 万勇泉,汪雄武,张建超;中国花岗岩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探讨[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2年02期
10 刘耀荣,贺春平,刘富国,郑基俭;都庞岭岩体环斑花岗岩的特征[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德潜;;论香花岭花岗岩的成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0)[C];1987年
2 吴思本;钟畅华;;广东贵东花岗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花岗岩体的涡旋定位[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4)[C];1991年
3 卢欣祥;肖庆辉;邢优云;尉向东;孙延贵;;柴达木北缘鹰峰环斑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时代[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蒋国豪;胡瑞忠;;江西大吉山白云母花岗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清茶;夏斌;张玉泉;;云南勐平-大平碱性花岗岩成因及其成矿[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汉林;杨树锋;吴建勇;程晓敢;肖安成;;花岗岩岩体的冲断变形—以祁连山北缘金佛寺花岗岩为例[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赫英;;渗浸花岗岩及其找矿意义[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9—30)[C];1997年
8 齐有强;胡瑞忠;刘q
本文编号:2523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23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