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柴东石炭系泥页岩微观储层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1 16:26
【摘要】:页岩气储层以纳米、微米级孔喉为主,微观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具有极低孔隙度和渗透率,泥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控制了气体的运移方式、赋存状态、流动机理以及富集规律等多个方面。本文在研究柴东石炭系泥页岩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泥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微观孔隙结构对页岩气运聚以及泥页岩宏观破裂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泥页岩广泛发育,岩性多以富有机质泥页岩和碳质泥岩为主,变质程度较小,越来越多的油气显示被发现,表明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泥页岩有过生烃过程。井下泥页岩具有良好的地化指标,有机碳含量在2㳠左右、成熟度比较高在1.2%左右;泥页岩的X射线衍射矿物含量分析显示具有较高的石英含量,总体脆性矿物在55%左右;泥页岩的可压裂性较好;孔隙度较高达10.75%。研究发现柴东石炭系泥页岩发育的孔隙类型有3种,即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其中粒间孔和粒内孔比较发育,而有机质孔不发育;孔隙直径具有多尺度性,纳米和微米级孔隙均有发育;微孔孔隙体积小,比表面积大;中孔和大孔比表面积小,孔隙体积大。泥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对页岩气的吸附具有重要的影响。理论研究表明,在超临界条件下,吸附势微孔充填模型能很好的拟合实验数据;通过分析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与吸附量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微孔体积、比表面积与吸附量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好,且孔隙直径小于0.821nm和0.5nm的累积体积与吸附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好,相关性系数分别达到0.94和0.954;表明页岩气主要吸附或充填于微孔中,特别是小于1nm的孔隙,而不只是简单的单分子层吸附。泥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对页岩气的运移具有控制作用。气体分子在泥页岩纳米级孔隙中运移受到限制,且在高压下气体为稠密性气体,气体分子的体积不能被忽略,通过引入稠密气体理论计算,发现当气体的压力大于1.135MPa时(350K),在大于2nm的孔隙中,不会发生Knudsen扩散;同时Knudsen渗透率修正因子受到孔隙大小、压力以及温度的影响,随孔隙半径的减小而增加,随压力增加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孔隙越小温度的影响就越明显。渗透率受到泥页岩微观组构的控制,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分析泥页岩孔隙结构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表明,直径为3-20nm的孔隙发育程度对气体的运移具有重要的影响。泥页岩的宏观破裂与其微观孔隙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泥页岩特殊的组构特征影响到微裂隙发育,而宏观破裂是由其内部的微裂隙经过扩展、合并、贯通而成。宏观破裂模式包括剪切型破裂、拉张型破裂和滑移型破裂;微观上,微裂隙破裂主要包括剪切滑移型(II型)、拉张型(I型)两种类型。从本质上讲,页岩的剪切破裂和滑移破裂,都是由于微裂隙的剪切滑移破裂引起的,只是受到泥页岩组构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破裂模式;拉张性破裂是由于微裂隙的张性扩展。另外,宏观破裂的过程中,微裂隙的剪切和拉张两种类型的破裂是同时共存的,只不过是在宏观破裂中贡献大小不同。
【图文】:

范围图,工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学位论文第二章 地质概况2.1 区域地质位置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位于南祁连山和东昆仑山之间,包括北部断陷、霍布逊坳陷和锡铁山-牦牛山隆起、德令哈坳陷等四个构造单元。其范围在东经 95o45’-98o10’,北纬36o00’-37o40’之间(图 2-1)。区域地质调查发现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在埃姆尼克山、扎布萨尕秀山、欧龙布鲁克山及牦牛山等地广泛出露,厚度可达 1300 余米,岩性多以灰色灰岩和黑色泥页岩、碳质泥岩为主,暗色泥页岩在石灰沟、都兰、扎布萨尕秀等地发育,厚度可达 498m,变质程度较小,说明石炭系具有良好的生成页岩气潜力,可望成为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从而引起国土资源部的重视。

锡铁山,山沟,大柴旦,大煤


图 2-2 柴东地区地层划分组主要分布在大柴旦的胜利口、锡铁山、大煤沟口以及德令哈尔木大干沟一带。穿山沟是原来城墙沟组分出来的岩性沟组与阿木尼克组之间,是阿木尼克紫红色砾岩与城墙沟角洲的向海的过渡沉积,在城墙沟的岩性主要为紫红色、黑色灰岩以及生物灰岩,还有少量钙质泥页岩、粉砂岩合接触。组组和怀头他拉组之间的地层,,灰黑色泥岩、粉砂质灰岩、结核为城墙沟组的主要岩性。城墙沟组与下伏地层呈整的结绿素、胜利口、锡铁山、穿山沟、城墙沟地区和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丽,倪文学,丁丰虎;胜北构造泥页岩水敏性与井眼稳定性关系[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2 邓金根;王金凤;罗健生;郑涛;;泥页岩吸水扩散系数测量新方法[J];岩土力学;2002年S1期

3 路保平,林永学,张传进;水化对泥页岩力学性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1999年01期

4 邓明毅,杨钢铁,李国璋,许志军;大段泥页岩钻井技术在吐哈油田的推广应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S1期

5 周玉良;孟英峰;李皋;胡力;唐思洪;赵向阳;刘骁;;气体钻井转水基钻井条件下泥页岩水侵规律[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5期

6 丁文龙;许长春;久凯;李超;曾维特;吴礼明;;泥页岩裂缝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7 谢晓永;唐洪明;王春华;白蓉;王自力;;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在测试泥页岩孔径分布中的对比[J];天然气工业;2006年12期

8 林永学,王忠厚,张贞勇,王悦坚;塔东北地区泥页岩水敏性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1997年05期

9 沈守文,沈明道,梁大川,张国钊;泥页岩的X射线衍射定向指数与理化性能及井壁稳定的关系[J];沉积学报;1998年02期

10 赵靖影;邓金根;黄桢;朱海燕;;层理性泥页岩井壁失稳机制的FLAC3D数值分析[J];科技导报;2014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峰;程远方;赵益忠;王京印;;多场耦合作用下泥页岩井壁坍塌周期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萍;泥页岩井壁水化损伤的蠕变失稳力学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刘圣鑫;柴东石炭系泥页岩微观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3 孟英峰;泥页岩水化反应的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在油气田开发领域中的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4 邓虎;裂缝性泥页岩的水化稳定性研究及其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5 王京印;泥页岩井壁稳定性力学化学耦合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西磊;鄂西渝东泥页岩力学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邹杰;煤系泥页岩力—化耦合特性及其孔壁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勐睿;工程测井在泥页岩井壁稳定评价中的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4 王剑;泥页岩的水化稳定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5 覃园圆;泥页岩水化对井壁稳定性影响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6 孔德虎;泥页岩水化对井壁稳定的影响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7 折海成;基于损伤力学理论的泥页岩井壁稳定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8 陈秀荣;泥页岩井壁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9 肖江;渗流作用下泥页岩井壁损伤失稳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10 文凯民;泥页岩水化对井壁稳定影响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25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25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2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