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子溪流域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链式过程分析
【图文】:
总面积约 4083km2,公路 G213、S303 横穿区内,交通较为便利(图2-1)。图 2-1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2.1.1 气象条件研究区气候具有冬暖夏凉、温差较小等特点;但每年 6~8 月为汛期,降雨量大,约占全年的 66~76%。由于区内属高山峡谷地貌,垂向温差较大,气候和降水量随高程增高而减少。在区域上,,气候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表 2-1、图 2-2)。表 2-1 研究区区域气候特征表区域 气候特征耿达以东区域多年平均气温 15.2~15.9℃,年降水量 1001.9~1264.7mm,相对湿度 81~84%,蒸发量 733.1~920.8mm,年均日照率 24%,常年雾气蒙蒙,阴雨绵绵。耿达以西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 827.6mm
图 2-2 研究区降雨等值线图2.1.2 水文条件研究区河流都是岷江的一级支流渔子溪(又名二河、巴郎河)。渔子溪发源于四姑娘山东坡,由西南流向东北至耿达乡龙潭磨子沟村附近转向东,支状水系十分发育,沟谷众多,经卧龙、耿达、映秀三乡镇,在映秀镇中滩堡汇入岷江,全长约 89 公里,冬季是枯水期,夏季是丰水期(表 2-2);根据需要,区内建有3 座小型水电站,在冬季,库区为蓄水期,沿河水位较高。表 2-2 渔子溪地表径流资源表径流面积(km2)多年平均平水年(亿 m3)丰水年(亿 m3)偏枯年(亿 m3)特枯年(亿 m3)多年平汛期径(亿 m径流深(mm)径流量(亿 m3) 14279 483.6 79.27 69.06 75.28 63.54 57.32 53.9 1742 1124.0 19.6 19.38 21.93 17.62 15.58 15.82.2 区域地质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315.9;P6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古德章;王运生;杨青;申通;贺建先;顾金;;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的四川薛城南沟滑坡形成机制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6年04期
2 程霄;朱静;王帅永;方群生;张卫旭;;汶川县渔子溪流域泥石流源区的崩滑体空间分布特征[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6年08期
3 倪振强;史存鹏;韩涛;;地震滞后滑坡的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5年09期
4 邓茂林;韩蓓;朱星;郭洪;;客基沟泥石流形成条件与动力特征[J];人民黄河;2013年06期
5 张祖武;林余辉;姚令侃;;地震行波作用下山脊震裂现象的物理机制探讨[J];灾害学;2013年02期
6 许辉熙;;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都汶公路(映秀至汶川段)为例[J];甘肃科技;2012年22期
7 李德华;许向宁;郝红兵;;四川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8.14”特大泥石流形成条件与运动特征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年03期
8 徐梦珍;王兆印;漆力健;;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链[J];山地学报;2012年04期
9 陈宁;王运生;蒋发森;苟富刚;;汶川县渔子溪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及灾害链成生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3期
10 李朝安;胡卸文;李冠奇;马显春;;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成生机理与防治原则[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钰;;汶川县地震区映秀镇渔子溪河肖家沟泥石流发展趋势[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进科;斜坡震裂岩体结构特征与震后崩塌识别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彭昌翠;汶川地震区映秀至耿达公路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孙玮;基于GIS的滑坡地质灾害预警应急信息系统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28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28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