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地震作用下含倾斜软弱夹层斜坡场地的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05 19:29
【摘要】:以四川北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山区内某核废料处置场为参考原型,概化出含软弱夹层的斜坡场地模型,设计完成该特殊场地在50倍重力加速度条件下的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监测场地在不同输入地震工况下的加速度响应,重点通过加速度放大效应和地震波波动机制探讨软弱夹层和斜坡效应对斜坡场地动力响应的影响,此外,结合传统傅里叶谱和Hilbert边际谱方法,从频域角度展示场地的频谱变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软弱夹层的加速度放大效应与输入地震动峰值有关,当输入地震动峰值较小时,夹层内响应加速度峰值被削弱,当输入峰值较大时,则被增强;斜坡效应对该场地中软弱夹层内的动力响应存在影响,导致斜坡下的软弱夹层内加速度放大效应增强;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增大,软弱夹层中响应加速度的频率成分发生了变化,高频成分减少而低频成分增加。
【图文】:

曲线,振动台,设备


试验各物理量相似常数Table3Similarityconstantsofthemodeltest物理量相似常数(原型/模型)长度LCL=50重力加速度gCg=150密度C=1应力C=CLCgC=1弹性模量ECE=CLCgC=1剪切模量GCG=CLCgC=1黏聚力cCc=CLCgC=1内摩擦角C=1力FCF=CL3CgC=502剪切波速vsCvs=LgCC=1阻尼比λC=1应变C=1加速度aCa=Cg=150时间tCt=50LgCC频率fCf=150gLCC图1离心振动台设备Fig.1Centrifugalshakingtable2.3试验模型制作本试验以我国西部山区内某中低放核废料处置场为参考原型,该处置场位于广元市凤凰山山腰,处于龙门山断裂带影响区域内,经现场钻井勘察发现,该场地平台下存在一条倾斜的强风化带,且整个场地内地下水丰富、水文条件复杂,风化带内岩体破碎,含水丰富,强度较低。此外,由于离心振动台模型具有严格的尺寸要求,模型箱尺寸较小,因此无法完全满足原型中复杂的地质条件及几何尺寸,对此,综合试验目的和离心机设备承重能力以及模型箱尺寸等因素,参考原型尺寸及地层信息,确定模型试验几何相似比为50∶1,简化原场地中地层结构及边界形状,仅突出土性差异较大的3个关键地层,以直线代替曲线,其中软弱夹层被设置于上覆土体与基岩之间。模型右边界高度45cm,左边界高35cm,坡顶长38cm,坡高10cm,坡率为10∶33;软弱夹层厚5cm,左右两端分别距模型下边界17和29cm,斜率为12∶71。本试验模型的材料制作分为基岩、软弱夹层和上覆土三部分,3种土体的模型材料需要重新制作,基岩和上覆土基于原场地土体进行配制,软弱夹层采用其他材料进行代替。

模型图,软弱夹层,离心机,边坡


2690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年表4模型和原型土体参数Table4Parametersofthesoilinthemodeltestandprototype土层类型密度/(kg·m-3)黏聚力c/kPa内摩擦角/(°)含水率w/%模型208044.529.912.0上覆土原型200040.025.012.0模型18206.219.426.5软弱夹层原型18006.019.0 模型223061.135.814.0基岩原型230065.040.014.0图2含软弱夹层边坡离心机模型Fig.2Centrifugalmodeloftheslopesite试验采用刚性模型箱,内部尺寸为0.77m(长)×0.4m(宽)×0.5m(高)。刚性模型箱存在明显的边界效应,特别是模型中地震波在振动方向垂直的两侧壁处形成的反射波影响模型内部土体的动力响应,参考已有离心振动台试验经验[38],在垂直于振动方向的两侧壁上放置30mm厚的防爆油泥板,作为模型吸收边界,,具有一定刚度同时又有较大阻尼;此外,在平行于振动方向的两侧壁涂抹凡士林来减小模型土体与模型边壁的摩擦。2.4传感器布置本试验主要布置了加速度传感器、激光位移计以及用于监测宏观变形的照相机和摄像系统,模型箱内结构即传感器布置图如图3所示。图3模型地层结构及测试元器件布置图(单位:cm)Fig.3Sketchofmodellayersandinstrumentationsarrangement(unit:cm)本试验共布置8个加速度计和2个激光位移计,与数据采集系统连接,实时记录不同工况下边坡不同位置处的加速度时程以及坡顶平台的竖向位移时程。其中,A0加速度计固定在振动台台面上,协调并记录每个工况下输入的地震波,其余7个均布置在边坡模型纵向的中间横断面上,基岩中布置了1个:位于软弱夹层下10cm处;边坡平台中部、坡顶、坡面中部位置处各布置一个传感器,分别为A1,A2和A3;软弱夹层中布置了3个,编号为A4,A5和A6,分别位于A1,A2和A3?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530639) 交通运输部建设科技项目(2013318800020) 西南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
【分类号】:P31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彬;闫娜;李宁;;软弱夹层对交叉洞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2 郭富利;张顶立;苏洁;牛晓凯;侯艳娟;;含软弱夹层层状隧道围岩变形机理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S1期

3 郝亚飞;郭学彬;张继春;刘恺德;肖定军;;爆破对软弱夹层的影响[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张晓平;吴顺川;张志增;胡波;;含软弱夹层土样变形破坏过程细观数值模拟及分析[J];岩土力学;2008年05期

5 张继春;肖正学;郑爽英;郭学彬;欧阳吉;肖定军;;含软弱夹层岩体爆破的夹层土运动特征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6 张志强;李宁;陈方方;SWOBODAG;;软弱夹层厚度模拟实用方法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7 袁之平;黄河中游地区软弱夹层的初步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0年02期

8 金德濂;;某坝址软弱夹层的工程地质特征[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60年06期

9 苏爱军 ,晏同珍;乌江彭水水利枢纽坝区软弱夹层研究[J];地球科学;1989年02期

10 刘一伟;张继春;郭学彬;肖正学;代仁平;;软弱夹层强度参数的室内模拟[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强;李宁;陈方方;SWOBODA G;;软弱夹层厚度模拟实用方法及其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郭富利;张顶立;苏洁;牛晓凯;侯艳娟;;含软弱夹层层状隧道围岩变形机理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3 刘红帅;唐立强;刘德东;郑志华;;基岩场地软弱夹层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志俭;殷坤龙;简文星;;万州区红层软弱夹层蠕变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琨;卢育霞;李倩;王平;;软弱夹层对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李小瑞;李名;刘江;付小龙;邢立军;;含软弱夹层岩石的数值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7 许金余;王肖戎;孙济南;张军;马波;;地下支护结构弹塑性边界元计算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8 余先华;聂德新;周洪福;;大型直剪与小型直剪对软弱夹层强度试验参数取值关系的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袁澄文;董遵德;;岩体软弱夹层剪切试验若干准则的评述[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10 文继涛;杨世华;刘玉文;;浅谈单倾、破碎和带有软弱夹层的岩石侧向压力的计算方法[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赛楠;厚层基岩滑坡软弱夹层演化过程及控滑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2 李剑光;含倾斜软弱夹层复合岩体强度及蠕变特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3 范刚;含软弱夹层层状岩质边坡地震响应及稳定性判识时频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4 宋小林;层状岩体爆破的层裂效应及其对顺层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曾强;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优先流及根—土环隙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6 梁江平;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藏形成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7 丁秀美;西南地区复杂环境下典型堆积(填)体斜坡变形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8 章桂芳;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烃渗漏信息遥感增强与提取[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龙生;软弱夹层对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峥;含反倾软弱夹层斜坡动力变形破坏特征及响应规律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周弨;地震作用下斜坡岩体软弱夹层中空隙气体效应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柴佳乐;基于卸荷效应影响的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5 伍林伟;含软弱夹层场地地面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6 张德佳;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应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7 肖定军;爆破作用下岩体软弱夹层运动规律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09年

8 杨永清;爆破作用对软弱夹层的压密及冲刷特征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9 于龙;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响应与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10 王志勇;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32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32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e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