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安徽太平地区唐家坞组沉积时代及其物源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13 03:26
【摘要】:分布于皖南太平地区的唐家坞组属志留纪沉积。但其确切的沉积时代和物质来源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对唐家坞组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等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唐家坞组以黄绿色、灰紫色泥岩、粉砂岩、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层理、波痕和化石保存完整,砂岩中以波状消光的石英和变质岩屑为主,磨圆度中等偏差,分选程度较好,显示其成熟度较高;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唐家坞组的物源区主要以长英质组分为主,并发生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LA ICP-MS碎屑锆石U-Pb测年获得最年轻的单颗粒锆石年龄为424 Ma,可作为唐家坞组沉积时代的下限。结合地层接触关系,认为唐家坞组沉积时代应为志留纪晚期,可能接近华南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的结束时间。79颗谐和度90%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值分布在424 Ma~2912 Ma之间,主要在731 Ma~1031 Ma。获得的主要年龄峰值为981 Ma和756 Ma,次级年龄峰值为2476 Ma、517 Ma和453 Ma,结合区域年代学信息,暗示唐家坞组砂岩的主要来源于早-中-新元古代岩浆岩、新元古代裂谷岩序以及震旦纪-奥陶纪沉积岩,同造山期岩浆岩或变质岩也为唐家坞组提供了物源。唐家坞组中石英部分呈次生加大边现象,显示为再旋回特征,砂岩碎屑组分Q-F-L三角图解显示物源主要来自于再旋回造山带,砂岩主量元素投图显示砂岩类型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而岩屑石英砂岩是造山带的典型产物,结合锆石特征表明华南早古生代造山带陆内造山作用导致中奥陶世之前的盆地沉积物发生强烈的隆升,从而为陆内前陆盆地沉积提供了主要的物源,表明华南早古生代造山带与扬子地块东南缘前陆盆地两个构造单元间存在盆山耦合关系。
【图文】:

区域地质,地层分区,下扬子,江南断裂带


地块和华夏地块在新元古代早期拼合而成,北以秦岭-大别造山带为界与华北板块相邻,西以龙门山断裂为界与特提斯构造域毗邻,南西和南东侧分别为东南亚块体和西太平洋构造域(图2.1)。在印支期间经历了古特提斯洋的关闭和燕山期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影响,形成了华南现今的构造格局[23-24]。图 2.1 华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a),研究区区域地质简图(b)及剖面位置图(据 Li et al.,2013[25])Fig 2.1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South China(a), geological sketch map in the research area(b)and profile locations studied(Revised from Li et al., 2013[25])2.2 志留系的分布及划分扬子地层区以江南断裂带为界,南东侧为江南地层分区,北西侧为下扬子地层分区。下扬子地层分区为滁州-庐江-太湖一线南东,东至-石台-宣城一线北西的广大沿江地区,该区志留系主要为砂页岩沉积,自下而上砂岩、粉砂岩类相对增多,页岩、泥岩类相对减少,厚 1000-2000 m,主要包括高家边组、坟头组和茅山

坞组,砾岩,砂岩


第 4 章 唐家坞组岩石学特征唐家坞组主要岩石类型是砂岩、泥岩。底部以泥岩、粉砂岩、岩屑砂岩为主中部以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上部以粉砂岩、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为主。整体以中厚层黄绿色-紫红色中粗粒岩屑砂岩夹中薄层黄绿色-浅灰色粉砂岩、泥岩为主。砂岩基质含量<15%,根据 Pettijohn 对砂岩的划分标准,岩石类型主要属于净砂岩(砂屑岩)大类。4.1 唐家坞组主要岩石类型(1)含砾岩屑砂岩岩石颜色为灰色、淡紫色,主要由砾石(5-10%)、碎屑(85-90%以上)与填隙物(0-5%)构成(如图 4.1)。其中砾石颜色相对偏深,为深灰色、灰黑色、砾径 2-6 mm,次圆状-次棱角状,磨圆度中等,分选性差,成分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碎屑成分主要为石英(65-75%)、岩屑(25-35%)、少量长石、重矿物,粒度 0.1-0.25 mm,次圆-次棱角状,磨圆度中等,,分选性中等。填隙物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硅质和铁质。为滨岸水道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5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颜铁增;;杭州地区唐家坞组、西湖组的微古植物组合特征及其时代[J];浙江国土资源;1991年02期

2 颜铁增;;浙江唐家坞组西湖组的微古植物及其地层划分对比[J];中国区域地质;1992年02期

3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梅;安徽太平地区唐家坞组沉积时代及其物源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535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35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5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