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川西地区中侏罗世前陆盆地河流层序结构及控制因素

发布时间:2019-09-18 12:10
【摘要】: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在中侏罗世沙溪庙组沉积期,是一个典型的前陆盆地,前缘坳陷位于大巴山山前。这一时期,气候炎热、干旱,受山前构造抬升的影响,大量碎屑物质从周围高耸山脉汇入盆地,发育了一套河流—下切谷沉积体系。在前陆盆地,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位置的河流沉积体系受不同程度的自旋回和异旋回等因素的控制,前人对这方面研究的较少。综合利用三维地震数据、测录井、岩心及野外露头资料,阐明了沙溪庙组层序结构与沉积充填特征,重点讨论了不同因素对前陆盆地河流相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1沙溪庙组自下而上可以划分2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内部均发育典型的沉积旋回,即下切谷—河流—三角洲,其中下切谷的厚度一般为20~30m,宽度为6~13km;2在低频层序发育时期,构造、气候等异旋回过程控制着河流沉积体系的进积与退积;在高频层序发育时期,河流的垂向加积和侧向加积等自旋回过程决定了河流沉积体系的几何形态变化,即从上游到下游,由于河流能量逐渐减弱,河道的侧向加积作用逐渐减弱,河道或河谷的宽度逐渐减小;3建立了前陆盆地河流相沉积演化模式,该模式对发育在前陆盆地的河流沉积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文】:

川西地区中侏罗世前陆盆地河流层序结构及控制因素


图9温江2井下沙溪庙组多期河道叠置(井位位置见

沙溪庙组,温江,河道,叠置


侧积层,可进一步划分为河道微相和边滩微相沉积。同样地,从研究区内下游方向的温江2井(图9)下沙溪庙组取心可以看出,河道垂向叠置十分频繁,,单套厚度约为8m的砂岩内部又可以划分5个CHX,每图8川西坳陷沙溪庙组下游河流沉积体系构型分析(大邑剖面,位置见图1)Fig.8DownstreamdirectionalarchitectureelementsanalysisofShaximiaofluvialsand-bodiesintheWesternSichuanDepressionCHX为河道复合体;SCH为砂质河道微相;PB为边滩微相图9温江2井下沙溪庙组多期河道叠置(井位位置见图1)Fig.9VerticalsectionshowingmultiplechannelcomplexesofMiddleJurassicShaximiaoFormationinWellWJ220天然气地球科学Vol.28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黔西南州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672098;41272157)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编号:2014D-5006-010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研基金(编号:2462013YJRC038;2462015YQ0108)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03-002)联合资助
【分类号】:P53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疆;;前陆盆地研究现状及主要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3期

2 曹宣铎,胡云绪;秦岭加里东晚期—华力西早期复式前陆盆地[J];西北地质科学;2000年02期

3 刘池洋,赵红格,杨兴科,王锋;前陆盆地及其确定和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04期

4 罗志立,李景明,李小军,刘树根,孙玮;中国前陆盆地特征及含油气远景分析[J];中国石油勘探;2004年02期

5 刘树根,罗志立,赵锡奎,徐国强,刘顺,王国芝,徐国盛,雍自权,李智武,孙玮;试论中国西部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的基本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1期

6 张波,张进江,杨武玲,刘名利;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归属及其含油气性评述[J];高校地质学报;2005年01期

7 汤济广;梅廉夫;沈传波;周锋;;前陆盆地结构单元与油气成藏响应[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2期

8 李斌;宋岩;孟自芳;夏斌;李相博;;中国中部前陆盆地盆山耦合关系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宋岩;赵孟军;李本亮;方世虎;;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战略[J];中国工程科学;2010年05期

10 范晓丽;;前陆盆地研究现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解国军;金之钧;;前陆盆地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2 赵应成;魏东涛;袁剑英;陈启林;张虎权;陈涛;;西北地区前陆盆地油气特征与勘探方向[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3 王锋;刘池阳;姚亚明;赵红格;;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陆内前陆盆地晚期发育与油气聚集[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康玉柱;;新疆前陆盆地特征与油气分布[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金之钧;吕修祥;;塔西南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与勘探对策[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6 赵孟军;宋岩;秦胜飞;柳少波;洪峰;;中西部前陆盆地的多期成藏过程[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赵孟军;宋岩;秦胜飞;柳少波;洪峰;傅国友;达江;;中国中西部四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成藏研究:Ⅱ.油气成藏过程分析[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8 赵孟军;宋岩;柳少波;秦胜飞;洪峰;傅国友;达江;;中国中西部四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成藏研究: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9 范俊佳;琚宜文;;前陆盆地的类型、演化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顾家裕;;中国前陆盆地优质储层成因分析-以库车坳陷白垩系为例[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蒋文;中国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理论及勘探实践[N];科技日报;2005年

2 记者 宋杰 张玉涛;前陆盆地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石油报;2005年

3 “十五”国家油气科技攻关项目办公室;天然气田勘探开发研究为经济建设作贡献[N];科技日报;2006年

4 ;献身天然气研究终不悔[N];中国石油报;2004年

5 朱建辉 江其勤;南美三区块勘探评价项目启动[N];中国石化报;2011年

6 记者 李占彬 通讯员 张君峰;三大领域获得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3年

7 ;集团公司2003年十大科技进展[N];中国石油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凤奇;库车前陆盆地流体动力特征、演化及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海滨;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前陆盆地与油气前景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3 陈杨;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及油气勘探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军;库车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测井配套新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开国;北美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沉积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李国永;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与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刘杰;基于地震数据分析的龙门山前陆盆地海相地层构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赵晨露;龙门山前陆盆地断裂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李野;库车前陆盆地断裂控藏机理[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6 范小根;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的盆地结构与冲断带变形规律[D];浙江大学;2014年

7 张娟;滇南兰坪—思茅侏罗—白垩纪前陆盆地特征及盆山耦合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刘江涛;中西部三种类型前陆盆地盖层封闭性评价及对比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9 颜照坤;龙门山与前陆盆地之间的剥蚀—沉积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田馨;四川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四段储层岩石学及成岩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37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37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d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