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形反演震源机制中的权重优化:应用于2013年芦山地震
【图文】:
噪比与震中距的关系,本文以2013年芦山地震未经滤波处理的远场地震波数据为例,,计算分析信噪及振幅随震中距变化的情况。假设地震波直达纵波P波之前的噪声数据为该台站观测数据的噪声平均样本,并设其为高斯白噪声,分别用观测波形的标准差Sw和噪声的标准差Sn来衡量其振幅强度,并用比值Sn/Sw评估数据的相对误差。计算得到波形相对误差随震中距变化的关系如图1(a)所示,可以看出相对误差随震中距变化比较散乱。为了使图像更直观展示相对误差随震中距的变化趋势,图1(c)对图1(a)中数据点进行最小二乘线性回归分析,将数据点进行连线并用虚线表示其回归直线,可以发现相对误差随着震中距增大而明显增加,表明信噪比确实随着震中距增大而降低。另一方面,如图1(d)所示,地震波传播的几何扩散效应导致波形振幅强度随着震中距增大逐渐降低。图1不同震中距地震波及噪声强度分布Fig.1DistributionofWaveandNoiseEnerge617
了使反演结果更合理的一种微调。表1本文3种反演方案所得的反演结果Tab.1ResultsfromThreeKindsofInversionsw1w2w1×w2深度/km16.018.017.0走向/(°)202213211倾角/(°)474141滑动角/(°)969594Mw6.496.416.41F0.78270.58220.6052从反演理论可知,适当增加高质量数据的权重可以减小反演结果的误差,并使理论数据与观测值吻合得更好。从图2可以发现,w1×w2反演与w2单独加权反演的拟合度曲线非常接近,不过后者的拟合度始终略高于前者,这是因为w1×w2加权反演对数据信噪比进行了分析,使得质量较差的数据在反演中的权重有所下降,减弱了较大随机噪声的干扰,导致数据拟合度有所提升。另一方面,w1单独加权的反演拟合度是3次反演中最高的,这也正是由于w1加权是根据数据随机噪声情况调节权重,使反演的拟合度尽量最高。3次反演的拟合度大小情况恰好符合w1的理论预期效果。图2拟合度随震源深度的变化曲线Fig.2CurveofFitDependingonSourceDepth618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大学地球空间环境和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4053)~~
【分类号】:P315.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积平;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J];西北地震学报;1996年01期
2 董积平;1995年7月9日青海共和5.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J];高原地震;1996年04期
3 В.И.Мельникова;Н.А.Радзиминович;梁金仓;张文孝;;1991~1996年贝加尔地区地震的震源机制[J];世界地震译丛;2000年04期
4 谢智,刘尧兴,胡卫建,谢健健,马俊林,赵晖;河南及邻区地震的震源机制[J];西北地震学报;2002年03期
5 张萍,蒋秀琴,高艳玲,谷光裕,吴野;解析计算法与吴尔夫网投影法求解震源机制结果比较[J];地震;2003年04期
6 张宏志,刁桂苓,赵英萍,宿中南,孙静华,史苏华,杜迎春;张北地区震前、震时和震后的震源机制[J];东北地震研究;2004年03期
7 康英,杨选,吕金水,陈杏,陈贵美;广东及邻区地震的震源机制特征[J];中国地震;2005年03期
8 Yih-Min Wu;Chien-Hsin Chang;Ya-Ju Hsu;李洁波;;用遗传算法确定台湾地震的震源机制[J];世界地震译丛;2008年06期
9 魏柏林;下降岩石圈板块的震源机制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J];华南地震;1981年00期
10 花笼靖;中西一郎;森谷武男;笠原稔;金能均;;根据长周期地震波确定近震震源机制[J];国际地震动态;199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鸿吉;秦建业;;缅甸弧及其周围地区的震源机制和现代应力场[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2 成瑾;涂毅敏;;京西北地区的微震震源机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刁桂苓;王俊国;张宏志;;震源机制一致性的预测意义[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4 刁桂苓;聂小红;龙海英;高国英;王海涛;;伽师序列的小地震震源机制[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李兴才;;某些构造部位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点[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6 崔作舟;;震源机制与地应力测量[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1)[C];1980年
7 李鸿吉;王淑贞;;青藏高原的震源机制与板块构造[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8 赵明;陈运泰;巩守文;王庆良;;用水准测量资料反演得到的1990年青海共和地震的震源机制[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9 刁桂苓;于利民;李钦祖;;北京地区1966年以来的震源机制和地壳应力场[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10 张勇;陈运泰;许力生;汪荣江;;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震源机制复杂性研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8:21世纪巴颜喀拉块体大震活动的动力学机制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滕艳;地震预测研究和抗震须并轨进行[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严川;小震震源机制与应力场反演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张雄;微地震位置和震源机制的快速波形反演及搜索引擎算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李圣强;集群环境下中小地震震源机制波形反演的准自动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郑建常;数字地震波形研究区域中小地震震源机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春燕;考虑震源机制的地震动强度与P波特征参数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王金霞;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前震现象及特征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3 黄玉婷;汶川8.0级地震震源精确定位及震源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张佩;基于全波形匹配的微地震震源机制反演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罗钧;川滇块体及周边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年
6 黄晓萍;汶川Ms8.0级地震前后重新定位以及震源机制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吴宝峰;黑龙江及邻区地壳应力场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赵荣涛;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余震震源机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
9 黄文柏;基于矩张量理论的岩石破裂声发射震源机制分析[D];东北大学;2013年
10 汪贞杰;中小地震的多联合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46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46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