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脆性岩石破坏试验研究
【图文】:
鄄饷妫嘹梢酝噱奔锹级喔雒妫囹钔怀鲇攀剖强傻?到三维位移、应变分布。以上这些特点都非常有利于岩石力学试验的观测。本文利用3D-DIC技术对单轴压缩状态下带中心圆孔的花岗岩岩板进行变形分析,探讨了含孔洞岩石破坏过程中微裂隙的产生及演化规律,从全新的角度加深了对含孔洞岩石形变机制的认识。23D-DIC数字图像变形测量原理3D-DIC技术的原理是基于三维视觉技术和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用三维影像相关算法来提供试件的空间形状,全场位移及应变数据。2.1三维视觉技术原理三维视觉技术需要2部相机同时拍摄试件,如图1所示,共有4套坐标系统,其中空间参考坐标系(X,Y,Z)为2部相机共用,相机坐标系(,,)iiixyz、图像坐标系(,)iix′y′和电脑像素坐标系(,)iihv是独立的(i=1,2)。并且,电脑像素坐标系是基于像素的,其他3套坐标系是普通物理坐标系。图1三维视觉技术原理示意图Fig.1Schematicofstereoimagingsetup相机坐标系与参考坐标系的转换关系为[15][][]34411iOiiOiiiiOiXxXYyRRYZzZ××=(1)式中:(,,)iiixyz为参考坐标系内任意一点(X,Y,Z)对应的相机坐标系坐标;[]iR为相机坐标系与参考坐标系之间的旋转张量;(,,)OiOiOiXYZ为每个相机坐标系的原点iO对应的参考坐标系坐标。引入ik(相机参数)使相机坐标(,,)iiixyz在相机图像平面内的坐标为(,,0)iix′y′,进而转换为图像坐标(,)iix′y′:0010000iiiiiiiixkxykyzkkz′′=(2)为了将像素坐标系转换为普通物理坐标系,每个相机都有一组放大系数(,)xiyiMM,电脑像素坐标系与图像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为00iiixiyi
骤,计算同一点在变形后的空间位置,则被计算点在变形前、后的位移便可以确定,,通过数值微分可得相应的应变,进而确定整个被测物体的位移场和应变场(见图2)。图23D-DIC变形测试原理示意图Fig.2Schematicof3D-DICoftestprinciple2.33D-DIC观测系统简介本次试验使用的3D-DIC观测系统主要由2部GT3400相机(分辨率为3384×2074,镜头焦距为80mm)、照明设备、标定设备、试验荷载输入接口和3D-DIC数字图像相关分析软件组成。应变测量范围从0.01%到2000%,测量对象尺寸可以从1cm到几米,全局应变精度最优可达0.005%。图3为本次试验的具体布置情况。图3试验布置图Fig.3Experimentalsetup3带圆孔花岗岩岩板单轴压缩试验3.1试样描述本试验所采用的岩样为取自大岗山水电站的花岗岩,密度为2.5g/cm3,单轴抗压强度为150MPa,弹性模量E=27.6GPa,泊松比v=0.23。制作成含中心圆孔的矩形岩板:其尺寸为60mm×20mm×120mm(长×宽×高),圆孔直径为10mm。3.2试验步骤(1)在试样拍摄表面喷涂玻璃微珠漆,制作人工散斑。(2)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根据试验环境和试验要求调整两部相机的位置、焦距及照明设备。(3)使用标定设备对已固定好的装置进行标定。(4)以0.005mm/s的速率对试件加载,并通过荷载输入接口将试验机的荷载实时录入3D-DIC分析软件。(5)在加载开始的同时,相机开始拍摄散斑图。为节省存储空间和优化后处理工作量,在加载初期以较慢的速度(1幅/s)采集图像,然后依次加快,在试样临近破坏时加快至10幅/s。(6)用3D-DIC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散斑图进行分析,得到整个试验过程中试样的位移场和应变常4试验结果及分析以2号岩板的试验结果为例进行分析。试验共拍摄图片1312张(每个相机拍摄656张)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No.2015CB057902,No.2015CB057906)~~
【分类号】:TU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洪涛;;武汉市三维数字地图系统建设及其应用[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1期
2 江丕文;黄新;余斌;;城市三维数字景区建模的研究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09年06期
3 本刊编辑部;;山东建立三维数字国土监测指挥系统[J];资源导刊;2010年03期
4 冉磊;高磊;张宇琳;杨艳锋;;三维数字城市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10年02期
5 赵光俊;解伟光;;移动实景测图系统在三维数字电网构建中的应用[J];地矿测绘;2013年03期
6 周克勤,赵煦,杨苗;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三维数字景观生成与应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阎凤霞;张明灯;;三维数字城市构建技术[J];测绘;2009年02期
8 徐狄军;王坤;廖佳;;宁波市三维数字地图建设与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2010年17期
9 ;武汉市三维数字地图系统建设与应用示范[J];建设科技;2012年Z1期
10 郭岚;;三维数字社区基础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科学;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利峰;方金云;吴玄娜;;三维数字城市建筑物群的快速构建方法[A];2009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汪雅;;三维数字社区建设方法研究[A];浙江测绘(2012第2期总第111期)[C];2012年
3 王东博;;关于三维数字地球系统中二三维联动功能的设计与开发——广东省遥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的研发[A];广东省测绘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宗华;江丕文;魏正;;基于三维数字地图系统的城市设计[A];2009`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论文集[C];2009年
5 支仁泽;姚辉;;金阳三维数字步行街系统框架设计研究[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年
6 包忠聪;;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库(DMI)及4D产品的三维数字高速公路展示系统——以福州市机场高速为例[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年
7 陈涛;马少鹏;薛强;代树红;;三维数字散斑相关方法用于岩土工程形貌及变形测试[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立;窦长娥;白鹤;陈芳;陈维维;;面向数据管理的三维数字校园建模[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振宁;刘聪;何小元;;任意曲表面的表面应变分布测量与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路熙娜;首个“三维数字校园”启用[N];滨海时报;2011年
2 陈琪 陈曦;社会管理的“三维数字”时代[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2年
3 首席记者 李晓霞;兰州三维数字社会服务中心启动运行[N];兰州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逄丹;泰瑞数创引领三维数字城市商业模式潮流[N];通信产业报;2009年
5 记者 杨晟途;全市首个三维数字社区开通[N];兰州日报;2010年
6 记者 陈宗立;首家“三维数字社区”诞生[N];光明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君策;走进立体海洋世界[N];中国海洋报;2010年
8 周文馨 赵志锋;兰州首创“三维数字社区”[N];西部时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陈志刚 通讯员 周文馨 赵志锋;兰州:52个街道将建成“三维数字社区”[N];人民公安报;2011年
10 记者 童亦弟 通讯员 张艺扬;重庆三维数字系统覆盖主城区[N];中国建设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立强;构建三维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婷;光测实验力学中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2 李刚;三维数字技术在摄影中的应用与表现[D];北京服装学院;2008年
3 张岚;基于ArcGIS的三维数字社区基础数据库设计与功能实现[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永超;三维数字城市查询分析系统开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李宏静;基于VRGIS的三维数字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史丽军;三维数字光弹性方法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王斌;基于OpenGL的三维数字地球仪研制与开发[D];西北大学;2008年
8 吴文静;SketchUp与ArcGIS在三维数字校园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9 乐世华;三维数字航道构建与预警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10 闫仁凯;基于GIS的三维数字校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52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52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