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扶余油田水平井平台区改进油藏地质模型精度的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5 05:00
【摘要】:我国东部地区发现新的油田已经越来越难,加大对老油田的研究深度,增加剩余油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变得越来越迫切。扶余油田是一典型的开发中后期油田,目前综合含水90.5%,井网密度43.73口/km2。为确保油田长期稳产,水平井开发是油田的主要挖潜方式。而建立高精度的油藏地质模型,是确保水平井设计和钻井实施成功的前提条件。但由于传统地质建模中存在诸如:储层参数确定、平面变差函数求取、不同规模油藏格架建立等方面的难点,地质模型精度不高,导致利用传统地质模型部署的水平井油层钻遇率低,生产不达标。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文以扶余油田平台12井区扶余油层为例,充分利用研究区直井、水平井、地震等资料进行一体化综合研究,首先引入新的数学方法提高地质建模物性参数的求取精度,再应用不同资料进行不同层次平面变差函数研究,最终采用不同技术流程,分层次建立复合砂体以及单砂体油藏地质模型,以提高研究区油藏地质模型精度。并取得如下成果:1.为解决孔隙度解释中存在的非线性问题,创新性引入基于非线性的核岭回归方法进行孔隙度预测,以提高单井孔隙度解释精度。通过与常规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BP神经网络方法的解释结果比较,核岭回归方法解释孔隙度的均方根误差为1.6132,远小于其他方法。可知核岭回归解释模型能够尽可能的提取测井信息与储层孔隙度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较好的解决非线性问题,采用核岭回归方法解释孔隙度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2.将胶结指数的可变性引入改进K-C方程,进行分流动单元解释渗透率,以提高单井渗透率解释精度。在胶结指数m预测基础上,进行流动单元指数的计算,识别出7类流动单元,以此建立分流动单元渗透率解释模型,解释渗透率与岩心分析的相关系数为0.9831。与常规未改进K-C方法的解释结果对比分析可知,胶结指数对流动单元指数具有较大的影响,在K-C方程中引入胶结指数m,可以提高储层流动单元识别的合理性,进而提高渗透率解释模型的精度。3.探讨了水平井区不同资料下的平面变差函数,直井资料求取主变程为133.22m~256.62m,次变程为80m~112.81m。地震波阻抗体求取的主变程为471m~632m,次变程为354m~561m。水平井资料求取的主变程为22m~63.7m,次变程为10.2m~16.8m。研究结果表明:直井测井、地震波阻抗、水平井测井资料下求取的平面变差函数在主、次方向的变程存在较大差异,它反映了不同尺度的砂体变异特征,为不同资料和不同层次地质体下随机模拟中变差函数的匹配提供了依据,由此可以提高地质模型精度。4.探索了一套以不同技术流程,分层次建立模型的油藏地质建模方法。根据研究区不同尺度变差函数建模结果对比分析,建立地震约束下,大尺度变差函数参与模拟的复合砂体模型。在复合河道边界识别基础上,在其内部利用直井、水平井进行单砂体边界刻画,最终建立在单砂体构型界面约束下,应用小尺度变差函数参与建模的单砂体级别构型模型,使不同层次研究目标与不同尺度的数据相匹配。
【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


图 1.1 研究技术路线Fig. 1.1 Research route要工作量查阅前人关于储层构型、变差函数分析、储层物性资料的测井解 余篇,并对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收集整理研究区内岩心分析化验、测井、地震资料,建立数字化别为 Discovery 地质研究综合平台、Jason 地震反演平台、Petre以及 Resform 测井解释平台。对区内 89 口井井震标定的基础上,进行了小层的划分。对测井资料标准化,在关键井研究基础上,利用核岭回归方法解 Kozeny-Carman 方程分流动单元解释渗透率。获得研究区 89 口、渗透率数据体各 1 套。

构造图,扶余油田,水平井,平台区


第2 章 水平井控制区油藏地质及开发动态特征分析第 2 章 水平井控制区油藏地质特征扶余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区东缘,构造形态上属于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构造(图 2.1),扶余油层纵向上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横向上岩性变化较大,油气的分布受到岩性的影响,为典型的构造岩性砂岩油藏。研究区水平井平台 12 位于扶余油田中区的西南部,区内发育南北和北东-南西方向的断层。地层倾角约为 4°,构造平缓。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2 李延钧;蔡正旗;;石油高校《油藏地质学》课程设置与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8期

3 党虎;;油气生产企业油藏地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年12期

4 颜惠兰;油藏地质研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现及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3年06期

5 赵翔;李志江;周荣萍;;子长油田安定区长6油藏地质模型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2年01期

6 王觉民,金晓辉;水平井优化设计中油藏地质因素的分析[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5期

7 孙业恒;;油藏地质模型质量控制与验证方法[J];断块油气田;2011年01期

8 潘琳,孙岿,华中雄,王元顺,刘卫民;MapGis技术在油藏地质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3年06期

9 林承焰;张宪国;王友净;王贺林;梁冬梅;;地震油藏地质研究及其在大港滩海地区的应用[J];地学前缘;2008年01期

10 沈章洪,梁雪梅,田立新;随机模拟技术在QHD32-6油田油藏地质模型随钻调整中的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志军;陈建国;成秋明;;实验变差函数计算及理论变差函数拟合[A];第七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张福明;李洪奇;邵才瑞;李元江;刘洪涛;;一种流动单元自动分层新方法[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代金友;张一伟;熊琦华;王志章;张春雷;;枣南油田储层中流动单元构成及开采特征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晏宁平;赵正军;王旭;黄文科;高远;张争航;黄刚;代恒;;靖边下古气藏流动单元精细划分及指标对比[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九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高远;白艳;刘永建;张争航;王晓华;代恒;张延斌;陈琳琳;李曼子;赵建军;;靖边下古气藏流动单元开发指标评价与优化[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6 卢本_";乔守武;王辉;杨先杰;袁秉利;;绥靖油田杨57井区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在开发中应用[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孙卫;史成恩;赵惊蛰;解伟;梁晓伟;闫林;赵蕾;;盘古梁长6油藏流动单元的定量划分[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邓洪军;工程技术与油藏地质有机结合[N];中国石化报;2008年

2 许忠 韩建栋;吐哈技术走进苏丹大油田[N];中国化工报;2007年

3 特约记者 邹本强 通讯员 张晓刚 王贺;辽河色谱“指纹”技术破解油源识别难题[N];中国石油报;2011年

4 记者 郑干臣;河南油田综合治理多产原油[N];中国石化报;2008年

5 记者 刘祥飞 通讯员 李丹;长关油井又“吐”油[N];中国石油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浩;扶余油田水平井平台区改进油藏地质模型精度的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2 张伟;油藏地质模型及其动态实时跟踪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郭红;准噶尔盆地沙北油藏精细描述及变差函数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李树军;秦家屯油田油藏地质与开发调整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段贺海;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6 朱玉双;油层伤害对岩性油藏流动单元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马岭油田为例[D];西北大学;2004年

7 张吉;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8 董凤娟;注水开发阶段的储层评价与油水分布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周锋德;低渗含裂缝砂岩油藏渗流规律及综合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10 王军;中原油田濮53断块流动单元划分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飞;D块火驱开发方案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杨晓榕;溱潼凹陷顾庄区块阜三段油藏地质模型研究[D];长江大学;2017年

3 张宪国;大港滩海地区地震油藏地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李文彬;小洼地区油藏地质研究及潜力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5 毕文一;各向异性序贯高斯随机模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薛丽娜;空间信息场约束下的随机建模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张伟;精细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8 李德鹏;地震约束油藏地质模型的更新[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9 黄希燕;华庆地区长6_3储层流动单元划分[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10 张迪;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56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56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7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