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5 23:36
【摘要】: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已发现2512个油气田,探明和控制(2P)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可采储量分别为124.4×10~8t、48.1×10~(12)m~3和60.9×10~8t,折合成油当量为571.5×10~8t,占全球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总储量的24.1%。本论文针对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开展研究,以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最新资料为基础,应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和油气成藏条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Arc GIS软件空间分析技术表征了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的时空宏观分布规律。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富集受多种因素控制,主要包括大地构造背景和盆地构造格架、有效烃源岩展布、区域性蒸发岩盖层和生储盖的有效配置。源盖控烃、近源成藏、优质储层油气富集是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区域上,已发现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中东、前苏联、北美和亚太地区,油气分布表现为“两纵一横”的特征,“一横”大致对应于特提斯域,“两纵”主要指劳俄大陆西缘和东缘。层系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二叠系、石炭系和泥盆系。储层埋深上,油气储量集中分布于2500~3000m、3500~4000m和4000~4500m。盆地类型上,油气最富集的是被动陆缘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通过对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以及大油气田特征与分布规律的研究,分析了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和地质过程;基于主要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盆地“源位”结构的剖析,揭示了油气成藏体系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基于油气分布规律、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的统计分析,创新总结了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与富集规律。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主要源自志留系、石炭系和泥盆系烃源岩,岩性以泥页岩和沥青质泥页岩为主,白云岩和生物礁是最重要的储集岩类型。封盖油气储量最多的层系依次为二叠系、三叠系和石炭系盖层,尽管致密碳酸盐则是最普遍的盖层类型,但蒸发岩封盖的油气储量最多。油气藏类型因地而异,中东地区以构造型为主,前苏联地区以复合型圈闭为主,北美地区构造与地层圈闭油气储量相当,中国以构造和复合型圈闭为主。
【图文】:

技术路线图,海相碳酸盐岩,古生界,成藏体系


包括油气成藏体系结构类型及其与油气富集的定富集的主要“源位”结构;全球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应用油气藏数据资成藏条件以及与油气成藏体系的关系,结合古生界海相碳酸盐景与油气富集的关系、盆地构造格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以及油和动态过程对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形成和富集的控制作件平台定量表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分析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的国内外典型碳酸盐岩盆地类比研究:通过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及油气田类比分析,,结合国外典型碳酸盐岩油气区成藏体系结我国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及富集规律的认识,扩宽国盆地油气勘探领域。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所存在的主主要采取的技术路线如图 1.1:

变化图,海平面,全球,变化图


图 2.1 全球古生代海平面和气候变化图(据文献[81],有修改)Fig. 2.1 Global cyclic sea level and climate changes in Paleozoic (Modified from reference [81])2.2 早古生代早古生代各陆块以漂移状态为主,大小陆块周缘及内部主要发育克拉通边缘和内克拉通环境[86]。晚元古代末期形成的潘诺西亚超大陆分裂成劳伦大陆、波罗的古陆、冈瓦纳大陆和西伯利亚板块。寒武纪,劳伦大陆位于赤道附近、在泛非褶皱带上拼合冈瓦纳大陆处于南极附近,各大陆块被浅海覆盖。奥陶纪,各大陆块整体向北漂移,全球第一次广泛发生海侵,陆块周缘被动陆缘环境发育。志留纪,古大西洋闭合、古特提斯洋收缩,劳伦大陆与波罗的古陆碰撞形成欧美大陆,大部分陆块呈汇聚状态。2.2.1 寒武纪寒武纪,全球陆块由潘诺西亚超大陆裂解的劳伦大陆、波罗的古陆、西伯利亚古陆和冈瓦纳大陆组成,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半球[87-89],劳伦大陆包括北美和格陵兰,劳伦大陆和波罗的古陆之间为巨神海(图 2.2)。北美、波罗的古陆和冈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金星;;’99海相碳酸盐岩与油气国际研讨会闭幕词[J];海相油气地质;2000年Z1期

2 欧庆贤;现代化管理是科技攻关的支柱——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区油气攻关管理工作经验[J];中国地质;1989年01期

3 戴金星;;’99海相碳酸盐岩与油气国际研讨会开幕词[J];海相油气地质;2000年Z1期

4 傅诚德;;’99海相碳酸盐岩与油气国际研讨会欢迎词[J];海相油气地质;2000年Z1期

5 傅诚德;;’99海相碳酸盐岩与油气国际研讨会闭幕式讲话[J];海相油气地质;2000年Z1期

6 汤良杰;吕修祥;金之钧;刘小平;邱楠生;;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地质特点、战略选区思考及需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J];地质通报;2006年Z2期

7 英亚歌;;浅谈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与油气成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10期

8 甘新星;王越之;贾善坡;;海相碳酸盐岩岩石力学特性研究及软件开发[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季玉新;;国家重大专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课题顺利通过验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年06期

10 曾学思;普查勘探我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是必要而艰巨的任务[J];石油物探;198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汤良杰;吕修祥;金之钧;李儒峰;邱楠生;刘小平;吴世祥;;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保存机理探讨[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2 张秀考;张旭东;唐玉华;张玉谦;;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认识[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3 牟书令;;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基本规律与勘探前景[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金之钧;;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现状与问题[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朱铉;杨贵祥;敬朋贵;;二次创业与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发现与展望[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6 陈思宇;雷宛;肖宏跃;王凯;李会娟;;非震物探方法联合正反演在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李景贵;;高过成熟海相碳酸盐岩抽提物不寻常的正构烷烃分布及其成因[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肖毅;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得到“国家队”科研支撑[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肖毅;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研究启动[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3 记者 李晓明;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潜力巨大[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4 刘全有 张海霞;石勘院牵头项目列入十大地质科技进展[N];中国石化报;2012年

5 王洪江 陈红艳;重视现场教学环节[N];中国石化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晓波;瞄准三高气田 把脉关键技术[N];中国石化报;2011年

7 记者 周兴岩;进疆三十年 西部快上产[N];中国石化报;2009年

8 余满和 孙希利 仝攀龙;建千万吨级大油气田 打造西部油气资源接替阵地[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1年

9 本报记者 张勇林;西南油气加快科技成果转化[N];中国石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大鹏;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2 王宏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技术、方法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郑天发;海相碳酸盐岩隐蔽油气藏勘探[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4 杨志彬;川东北地区河坝构造工程地质特征及钻井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肖笛;海相碳酸盐岩早成岩期岩溶及其储层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洪毅;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孔隙压力预测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姜文;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高含硫地层安全高效钻井液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3 陈园园;江汉平原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保存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贾孟强;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参数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61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61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c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