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堆积体边坡扰动带变形机理及抗滑桩支护新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2 04:09
【摘要】:在山区道路工程建设中,因工程需要对堆积体边坡的某个部分进行开挖,改变其坡体形态,坡体内应力重新调整,形成了扰动带。由于堆积体边坡的开挖卸荷变形,导致其扰动带具有明显的卸荷损伤效应,且具有孔隙发育、透水性强等特点,降雨对其稳定性也具有控制性作用。因此,堆积体扰动带与一般堆积体有较大的性质差异,导致其变形机理、变形特征及和支护设计有较大区别,亟需进行系统研究。本文结合贵州省交通科技项目“复杂堆积体处治技术研究”,采用现场调查、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研究手段,对堆积体边坡扰动带变形机理、变形特征及支护新技术开展研究,下面对工作情况以及研究成果进行阐述。(1)调查了堆积体扰动带的地质特征,测试了其岩土体力学参数。堆积体扰动带结构疏松,孔隙大,渗透性强,具有明显的损伤特性,与原岩有明显的分界面,一般处于整体极限平衡状态,在后续影响因素下,容易沿基岩-覆盖层界面失稳下滑,使用抗滑桩支护有其独特的优越性。(2)建立了描述堆积体扰动带形成过程的损伤本构模型。堆积体扰动带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开挖卸荷作用下,岩土体出现了卸荷损伤。在此认识基础上,基于FLAC~(3D)程序,建立了能够模拟堆积体边坡开挖变形机理的的自定义损伤模型,将软化后黏聚力表达为初始黏聚力和塑性应变的函数,对依托工程的堆积体扰动带形成过程机理进行了反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考虑损伤软化的计算模型符合实际变形特征。(3)基于数理统计,建立了堆积体扰动带岩土体在吸水饱和过程中强度折减的模型。结合现场条件,通过有限元建模,对降雨过程中扰动带坡体应变、位移、塑性区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从岩土性质、力学原理及降雨条件等方面对扰动带坡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失稳机理;研究了黏聚力、内摩擦角、变形模量、泊松比、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及渗透系数等因素对扰动带坡体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土体强度参数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降雨过程中随着雨水缓慢入渗,土体强度逐渐减小,坡体稳定系数逐渐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滑坡将发生。(4)基于点安全系数计算理论,研究了堆积体扰动带支护中抗滑桩设计的新方法。点安全系数的平均值和滑带的点安全系数分布曲线的交点,称为分界点。通过研究发现,抗滑桩设计最优桩位位置就是分界点的位置。这样,可以在数值计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点安全系数的分析,判断出最优桩位,可以使抗滑桩发挥更大的效果。(5)采用室内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对本文所依托的堆积体扰动带的失稳机理和抗滑桩设计新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开展了近一年的现场沉降位移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点安全系数计算理论的抗滑桩设计新方法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可以直接在堆积体扰动带边坡中进行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秀美,刘光士,黄润秋,严明,林锋,郑达;剪应变增量在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S1期

2 巨能攀;涂国祥;邓辉;;四川某公路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3 张天明,苏红兵;滑坡堆积体上坝基防渗处理设计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4 陈强;聂德新;李树武;;澜沧江乌弄龙电站坝前崩塌堆积体发育特征及稳定性评价[J];山地学报;2006年01期

5 晏长根;祁生文;伍法权;廖荣贵;苏天明;;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库尾段藏碉群斜坡巨型堆积体的成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2期

6 巨能攀;黄润秋;涂国祥;;含水砂层对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4期

7 庄明水;;某水电站近坝堆积体形成演化机制及稳定性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年03期

8 保华富;唐建华;董泽荣;;崩塌堆积体边坡滑坡安全监测成果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9 陈伟;任光明;;粒度特征分析方法在某古堆积体物质研究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5期

10 张明;胡瑞林;;金沙江下咱日堆积体的成因和稳定性初步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武;刘昌;聂德新;杨永明;;乌弄龙水电站坝前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文忠;杜健;;阿海水电站混合堆积体稳定性计算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树武;聂德新;刘惠军;;大型碎屑堆积体工程特性及稳定性评价[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4 郭朝旭;;松散滑坡堆积体降雨入渗过程的实验研究[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李红刚;晏鄂川;程江涛;雷东;;库区移民城镇弃碴堆积体稳定性评价及其防护设计[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邓华锋;朱敏;原先凡;马莉;罗骞;胡鹏;;某大型堆积体边坡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7 吴述_g;;某水电站研究河段巨型堆积体稳定性及工程影响初步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吴述_g;;某水电站研究河段巨型堆积体稳定性及工程影响初步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唤龙;孙毅;周德培;肖世国;;红层堆积体高边坡坡体结构及变形规律[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祖煜;;水利水电工程堆积体边坡稳定分析和工程措施研究[A];纪念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选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李秋怡;开始最后的“大扫除”[N];四川日报;2008年

2 记者 熊蕊 实习记者 吴敏;抓好广元堡应急排险工作的推进和落实[N];雅安日报;2013年

3 记者 王立彬;易贡山体滑坡抢险减灾获巨大成功[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4 记者 王建新;西藏易贡灾区抢险工作加紧进行[N];人民日报;2000年

5 记者 钟振宇;再战小岗剑壅塞体[N];四川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自高;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严秋荣;堆积体边坡扰动带变形机理及抗滑桩支护新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3 甘建军;汶川地震区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4 高才坤;堆积体的综合物探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9年

5 涂国祥;西南河谷典型古冰水堆积体工程特性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余金煌;浅水域堆积体精准探测技术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7 郭健;库水作用下堆积体滑坡促滑治理的过程控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刘飞;水流泥沙造床过程的初步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旭东;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边坡土壤侵蚀过程[D];西南大学;2015年

2 赵福洪;水库边坡混合堆积变形监测及预测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建明;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规律及测算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叶鑫;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5 王涛;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坡面水蚀模拟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丁亚东;生产建设项目依坡倾倒堆积体侵蚀产沙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7 苟黎;梨园水电站念生垦堆积体治理工程效果分析与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李欣泽;马湖滑坡群发育特征与形成、演化过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吴德志;红层堆积体高边坡稳定性及预加固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马洪超;依坡倾倒型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年



本文编号:2564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64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5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