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堡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及储层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3 21:39
【摘要】:碳酸盐岩储层是南堡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之一,岩溶作用对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发育及油气的运聚成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南堡凹陷及周边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钻井及测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岩溶地貌学、古潜山油气成藏等理论,借助于岩溶作用模拟实验,开展了南堡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岩石类型、溶蚀规律、岩溶识别标志以及岩溶发育模式的综合研究,并结合区内基础石油地质条件,建立了碳酸盐岩储层油气成藏模式。南堡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可划分为灰岩和白云岩两大类,并以灰岩为主。岩溶模拟实验表明,表生条件下当白云石含量小于13%时,随白云石含量的增加,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逐渐增强,反之,随白云石含量的增加,溶蚀作用逐渐减弱,整体而言灰岩的溶蚀程度大于白云岩;埋藏条件下,随温度和压力的升高,碳酸盐岩溶蚀作用逐渐增强,白云岩的溶蚀程度大于灰岩;溶蚀过程中碳酸盐岩存在岩石结构和矿物成分的选择性溶蚀,且方解石和白云石分别具有“溶蚀晶锥”和“蜂窝状溶孔”典型溶蚀特征。在岩溶标志上,从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及测井和录井等几个方面,对表生及埋藏岩溶进行了识别。由南堡凹陷构造演化史,将表生岩溶划分为两期,根据碳酸盐岩储层中流体包裹体特征,明确了研究区埋藏岩溶也发育有两期,分别为东营末—馆陶早期和明化镇中期,并结合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建立了岩溶发育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石油地质条件分析,了解烃源岩、储层及盖层发育特征,明确了碳酸盐岩储层油气来源及成藏条件,并依据烃源岩与储层的接触关系,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油气成藏模式总结为源储接触-直接充注型和源储分离-侧向运聚型两种类型。
【图文】:
图 1-1 技术路线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与认识.1 完成的工作量在硕士论文编写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如下:表 1-1 主要工作量统计序号 研究内容 完成的工作量 序号 研究内容 完成的工作量1查阅相关文献及成果报告130 余篇(册) 8碳酸盐矿物溶蚀过程模式图2幅2 岩心观察与描述16 口井,照片 500余张9 岩溶发育模式图 2幅3普通薄片与铸体薄片鉴定普通(37片)铸体(20片)10包裹体观察及均一温度测定170个4岩溶作用模拟实表生(2 组,,24 个)11包裹体均一温度4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南堡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的西北部,是华北地台基地上经中、新生代运动发育起来的“北断南超、东断西超”的复合箕状凹陷,面积约 1932 km2,其中面积 1000 km2。该凹陷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别以西南庄断层和柏各庄断层为界,并与庄-西南庄凸起、马头营-柏各庄凸起接壤,南部以“断超”接触关系与沙垒田凸起[35]。区内自北向南依次发育拾场次凹、高尚堡-柳赞构造带、老爷庙构造带、林雀次南堡 1~5 号构造带和曹妃甸次凹[42],南堡潜山主要分布在西南庄断层、高柳断层以滩海区域,总体为西南抬升、东北倾伏的古斜坡背景上大型鼻状构造,东西方向被切割,形成 5 个潜山构造带,表现为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图 2-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本文编号:2565143
【图文】:
图 1-1 技术路线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与认识.1 完成的工作量在硕士论文编写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如下:表 1-1 主要工作量统计序号 研究内容 完成的工作量 序号 研究内容 完成的工作量1查阅相关文献及成果报告130 余篇(册) 8碳酸盐矿物溶蚀过程模式图2幅2 岩心观察与描述16 口井,照片 500余张9 岩溶发育模式图 2幅3普通薄片与铸体薄片鉴定普通(37片)铸体(20片)10包裹体观察及均一温度测定170个4岩溶作用模拟实表生(2 组,,24 个)11包裹体均一温度4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南堡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的西北部,是华北地台基地上经中、新生代运动发育起来的“北断南超、东断西超”的复合箕状凹陷,面积约 1932 km2,其中面积 1000 km2。该凹陷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别以西南庄断层和柏各庄断层为界,并与庄-西南庄凸起、马头营-柏各庄凸起接壤,南部以“断超”接触关系与沙垒田凸起[35]。区内自北向南依次发育拾场次凹、高尚堡-柳赞构造带、老爷庙构造带、林雀次南堡 1~5 号构造带和曹妃甸次凹[42],南堡潜山主要分布在西南庄断层、高柳断层以滩海区域,总体为西南抬升、东北倾伏的古斜坡背景上大型鼻状构造,东西方向被切割,形成 5 个潜山构造带,表现为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图 2-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珊珊;基于地震数据曲率几何属性的裂缝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本文编号:2565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65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