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同相轴法预测地震层间多次波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图文】:
刘璐等虚同相轴法预测地震层间多次波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27图1虚同相轴方法原理示意图Fig.1Schematicdiagramofvirtualeventsmethod方程分别构造对应于表面多次波和层间多次波的子级数来计算多次波。这是一种基于波动方程的数据驱动方法,不需要先验的速度结构模型,对于复杂构造有较好的适应能力,但是计算量非常大。另一种是Berkhout[1617]提出的基于共聚焦点技术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是在常规SRME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共聚焦点算子,将地震数据向下延拓至产生多次波的界面,从而层间多次波的预测就可以用类似于SRME的褶积计算来实现,用共聚焦点道集记录代替炮集记录。该方法的优势是容易适应复杂的地质条件,实现起来比较简单,但需要依赖于初始的速度模型,以便产生较精确的聚焦算子。Ikelle[1819]基于克希霍夫积分表示定理,提出通过构建虚同相轴来预测层间多次波的方法。虚同相轴是通过形成一个虚的向下散射点,巧妙地将反射点从地下层界面移到表面,利用两个形式上类似反射波的同相轴褶积来预测层间多次波。在分层情况比较好的条件下,可以有效地实现层间多次波的预测。虚同相轴方法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层间多次波的到达时间,但与实际数据中的层间多次波在相位和振幅上有差异,直接相减会带来误差,因而需要做匹配。Guitton等[20]提出L1范数匹配法,主要思想是求取原始地震道与匹配道的L1范数最小来计算滤波器,通过迭代加权最小二乘法求取最小化目标函数,有效地避免了L2范数中最小能量的假设,同时利用了L1范数对于大异常值保持稳健性的特点。Guo等[21]提出一种利用预测多次波特性来进行匹配的方法,避免了自适应滤波器的求取,并且充分利用了预测数据的信息。李学聪等[22]
刘璐等虚同相轴法预测地震层间多次波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29图3斜层模型单炮记录及预测匹配效果Fig.3Syntheticrecordofobliquelayermodelanditspredictingandmatchingresult图2产生层间多次波的斜层地层模型Fig.2Obliquemodelforproducinginternalmultiple2阶、空间4阶的有限差分法,表面设为吸收边界,合成地震记录中不包含表面多次波。地震记录共200炮,每炮200道,道间距和炮间距均为3m,采样间隔为0.00025s,记录长度为1s。单炮记录如图3(a)所示,箭头指向一次波。图3(b)和(c)分别为预测多次波和匹配相减之后的结果。图4表示模拟的南黄海地质模型,密度均为2g/cm3。模型大小为5000m×2000m,声波正演,采用时间2阶、空间4阶的有限差分法,表面设为吸收边界。地震记录共480炮,每炮480道,道间距和炮间距均为4m,采样间隔为0.00005s,记录长度为3.5s。因层位较多,若直接用虚同相轴方法,会在底层产生很多假象,所以需要计算易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层位。数据的分割线是与一次波曲率相近的双曲线,这样可以一次性地将该层的相关层间多次波全部预测出来,然后进行匹配和消除,接着再预测其他层位的相关多次波,避免残留而造成混淆。图5(a)为单炮记录,箭头指向一次波。图中显示为AGC(automaticgaincontrol)增益,不可避免地将一次波的边界反射信号加强。图5(b)为用本文方法进行多次波匹配消除的结果。图3和图5表明,在有效波与多次波正交情况下,相对于范数匹配法,基于变换域匹配的方法不需要进行大型病态方程求解运算,计算速度较快,且匹配结果非常精确。2.2层间多次波的匹配对预测的层间多次波进行反褶积,从图6可以看出,反褶积不仅压缩了地震子波的长度,还将预测多次波记录中无效的微小旁瓣去除掉,这对之后的匹配处理非常重要。从图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继涛;陈小宏;姚逢昌;张征;;基于一次波逆时理论的层间多次波衰减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年02期
2 宋家文;陈小宏;;基于地表数据分离的层间多次波压制[J];石油物探;2014年01期
3 刘振;张军华;韩双;吴涛;黄广谭;;与界面有关的层间多次波预测及压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01期
4 叶月明;赵昌垒;姚根顺;胡冰;庄锡进;章学刚;;数据驱动型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02期
5 刘伊克;常旭;王辉;卢孟夏;;波路径偏移压制层间多次波的理论与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6 黄饶;陈小宏;李景叶;;层间多次波模拟与影响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3期
7 吴静;吴志强;胡天跃;何玉华;王璞;闫桂京;李琳;;基于构建虚同相轴压制地震层间多次波[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3期
8 叶月明;庄锡进;杨存;刘午牛;周芳明;;海底相关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J];中国石油勘探;2014年03期
9 王德利;党丹;刘伟明;张亚红;;CFP技术层间多次波预测及Curvelet域相减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德刚;常旭;刘伊克;;逆散射级数法预测层间多次波的算法改进及其策略[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2 吴涛;吴成;黄广谭;郭见乐;张军华;;无需识别多次波产生层的层间多次波压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张彬彬;黄广谭;刘振;肖文;颜丙海;;基于多道均衡的时移最小二乘层间多次波减去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刘伊克;常旭;王辉;卢孟夏;Hongchuan Sun;;波路径偏移压制层间多次波的理论与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5 吴涛;吴成;王立歆;徐颖;张军华;;基于波前特征的层间多次波压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九专题论文集[C];2013年
6 刘振;张彬彬;张军华;;3D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刘伟明;王德利;张亚红;;CFP方法衰减层间多次波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8 党丹;王德利;刘伟明;;基于curvelet匹配的层间多次波压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党丹;王德利;刘伟明;战美思;;CFP层算法衰减层间多次波[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程浩;王德利;朱恒;冯飞;;基于干涉波场重建OBC数据层间多次波衰减[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九专题论文集[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振;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2 吴涛;数据驱动的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刘一;地震数据缺失对层间多次波预测的影响及解决方法[D];吉林大学;2013年
4 刘伟明;基于CFP技术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党丹;CFP层算法及Curvelet变换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65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65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