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凹体凸化的全空间块体识别方法
【图文】:
唕1都含有虚拟面,且两虚拟面存在交集a,故需要合并。同理B1和C1,,A2和C2、B2和C2均需合并。最终导致A1、B1和C1合并为D1,A2、B2和C2合并为D2,见图7(b)。通过此方法,实现了平面对凹多面体的切割。(a)结构面切割子区(b)子区合并图7虚拟面的消隐Fig.7Disappearanceofvirtualsurface(2)恢复结构面尺寸导致块体间合并。两块体由同一结构面所在平面切割而分离,且两块体间存在面的交集,此交集并未完全落入结构面圆盘内,此种情况两块体需要合并。如图8所示,采用3.4图8恢复结构面导致块体合并Fig.8MergenceofblocksduetoresizingofdiscontinueJB1A1C1C2A2B2aABBAAUBJ1J2ABCDOABCDOEABCFGHODJD1D2ADBCBox2Box1
所提块体识别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4.1简单凹多面体模型为了说明本文方法适用于凹体模型中有限结构面间的块体识别,以某露天采场多阶边坡为例进行说明,经过面单元建模、模型凸化、切割及合并实现块体识别。(1)面单元建模。所研究区域存在两条结构面J1和J2,在AutoCad中采用面单元法建立岩体模型M,将其存为.dxf格式,利用所开发的程序以面为单元读取模型文件,并加入两条有限结构面,如图9(a)所示。(2)模型分解为凸体子区。利用本文所提凸化方法将其分解。首先,根据坐标关系获取模型的母体B,见图9(b);其次,利用模型M所有面单元所在平面对母体B进行切割,此例中存在P1~P8共8个面对母体B进行切割(其余面与母体边界重合),将母体B切割为A~Y共25个子区,见图9(c);最后,判断各子区与原模型M的关系,A~O共15个子区位于M体内,即为原模型凸化后的结果,如图9(d)所示。(3)块体切割与合并。利用结构面J1和J2切割凸化后的模型,结构面将与其相接触的块体完全切割,得到如图10(a)所示块体群,图中存在两种新形成面,一是凸化过程中产生的虚拟面(如P1);二是结构面切割产生的面(如F1)。最后,消隐虚拟面并恢复结构面尺寸,导致B1、B2、B3和B4合并为独立块体B,其余块体合并为M,见图10(b),从而实现凹体模型中有限结构面间的块体识别。4.2带空腔的凹多面体模型以某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为例,模型尺寸为50m×50m×80m,隧道断面形状为半圆与矩形的组合,将弧形部分简化为多边形,则此隧道计算模型可认为是带有空腔的凹多面体,按照本文所提出的凸化方法得到如图11所示的子区模型。向模型中添加60条半径为15~30m的结构面圆盘用于测试,经(a)多阶边坡模型(b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金平;王松;;改进的岩体优势结构面搜索方法及其应用[J];路基工程;2010年03期
2 蒋建平,罗国煜;土坡中的优势结构面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4期
3 谭冬生;李学潮;张忠平;;优势结构面理论在某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2006年02期
4 徐佳;张勤;吴继敏;;功效系数法在确定岩体优势结构面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5 周莲君;彭振斌;何忠明;彭文祥;;结构面剪切特性的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J];科技导报;2009年04期
6 李永红;彭振斌;杨明;李俊;;三维锯齿型结构面直剪特性分析[J];科技导报;2009年11期
7 王川婴;钟声;孙卫春;;基于数字钻孔图像的结构面连通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2期
8 沈明荣;张清照;;规则齿型结构面剪切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9 司富安;贾国臣;高玉生;高义军;鞠占斌;;不均匀及不连续结构面抗剪强度模拟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0年02期
10 宋博学;俞缙;林从谋;;穿越位移不连续结构面的随机地震波模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吉锋;石豫川;冯文凯;;一种新型的结构面起伏形态测量工具——接触打孔器的研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吉锋;石豫川;冯文凯;;结构面质量分级体系及力学参数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庆寿;何思为;;含两组结构面模型的超动态应变测试[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4 孙强;李曼;杨继红;;西南某地结构面的右行形成机制[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佳川;;节理岩体按结构面性质分区的聚类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6 沈明荣;;不规则齿形结构面的力学特性研究[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7 张龙波;沈明荣;;结构面在加载和卸载条件下的强度特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沅江;吴超;傅衣铭;;软岩结构面流变特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张中俭;杨志法;李丽慧;张路青;杨天瑶;;蛇蟠岛清风洞古采石场中某组结构面长期抗剪强度的反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10 李荣强;夏静;;不连续结构面抗剪性能的夹层效应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家成;非连续结构面破坏过程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2 杨明;岩体结构面力学特性及其锚固效应的数值计算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赵宇飞;加锚结构面剪切特性及锚固岩体综合力学模型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4 范雷;鄂西志留系裂隙砂岩岩体结构特征及其力学参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5 王小江;岩石结构面力学及水力特性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宋琨;花岗片麻岩体渗透特性及水封条件下洞库围岩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杰;贵州省印江县革底滑坡成因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高云起;岩体结构面形貌特征对剪切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3 孙海洋;破裂围岩注浆加固后的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4 李者;含结构面岩体力学参数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
5 冯志平;节理岩体结构面空间表征及其模型优化[D];东北大学;2013年
6 刘单权;应力波在层状岩体中的传播特性和结构面弹性模量测试[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7 孔祥辉;结构面表面形态与力学性质相关性研究[D];长江科学院;2008年
8 刘颖利;规则锯齿状结构面受力变形过程模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王蓬;节理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D];同济大学;2008年
10 黄曼;岩石模型结构面的相似材料研制及力学可靠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71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7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