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西藏双湖县多玛地区侏罗系双壳类生物地层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04 23:04
【摘要】:论文在野外剖面实测和化石采集基础上,通过化石的室内鉴定和分析,建立了双壳动物组合,与国内其他地区双壳动物组合进行了对比,对西藏双湖县多玛地区木嘎岗日组和沙木罗组的时代归属进行了讨论,取得了以下认识和结论:(1)在西藏双湖县多玛地区侏罗系采获丰富的双壳动物化石,经室内详细研究,共获得17属26种(含未定种),极大地丰富了该区古生物化石资料,为正确认识木嘎岗日组和沙木罗组的时代归属奠定了基础。(2)根据化石在剖面中的自然产出顺序及组合特点,在研究区木嘎岗日组和沙木罗组分别建立了双壳类Pergamidia irregularis-Waagenoperna aff.planata(P W)和Astarte amdoensis-Protocardia lamellosa(AP)化石组合。(3)通过对上述2组合组成结构、各属种、尤其是特征分子和优势分子地史分布的讨论,将研究区双壳动物组合与国内相关地层的双壳动物组合进行了详细对比,认为研究区双壳类PW组合和AP组合的时代分别为晚三叠世诺利期和中侏罗世巴柔期—卡洛夫期。(4)通过对双壳动物组合产出层位、产出特点及上、下地层叠覆关系分析,认为研究区AP组合产于沙木罗组中下段的灰岩夹层中,其时代为沙木罗组中下段的时代,即中侏罗世巴柔期—卡洛夫期,并结合区域内沙木罗组上段的时代,认为沙木罗组的时代为中侏罗世巴柔期—晚侏罗世钦莫利期;PW组合产自伏于沙木罗组之下的木嘎岗日组粉砂岩和泥岩韵律性薄互层中的孤立灰岩块体(垮塌灰岩块体)之中,作为主体的砂岩和泥岩的沉积应晚于孤立灰岩块体、早于上覆沙木罗组,故将木嘎岗日组的时代定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阿林期。
【图文】:

双湖,绪言,砂石路,路面排水


1 绪言1.1 研究区简介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羌塘盆地南缘、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西藏那曲地区双湖县。地理坐标:东经 89°10′-89°45′,北纬32°-32°20′。该地区距拉萨市约 600km,交通条件良好,西有班戈-双湖公路、南有那曲—狮泉河公路(图 1-1)。区内各村之间都有简易的砂石路连接,要进入研究区还需要走一定距离的乡间小路,随着雨季的到来,降水增多,路面排水不畅,部分路段会被冲坏,进入研究区需要绕行,也会使路面松软从而导致陷车,给野外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怒江,怒江缝合带,洋盆,中央隆起带


2.1 大地构造背景羌塘盆地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之间,包括羌南坳陷、中央隆起带和羌北坳陷 3 个二级构造单元,,构成了“两坳夹一隆”构造格局(黄继钧,2000;金玮等,2006;王忠宝,2016)。受晚三叠世印支运动作用影响,西金乌兰-金沙江褶皱造山活动达到高潮,与此同时,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海逐渐打开,羌北和羌南两个海盆开始分异、演化;自侏罗纪开始,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海打开,班公湖-怒江海逐渐关闭,壳下岩石圈向羌塘陆块下俯冲,中央隆起带形成(常承法,1992;李廷栋等,1980)。在侏罗纪早期,随着班公湖-怒江洋盆持续扩张,形成了大规模的海侵运动,代表洋盆沉积木嘎岗日组正是扩张达到鼎盛时期的产物(潘桂棠等,1997)。研究区处于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南缘,地处羌南地体和北冈底斯的结合部位(图 2-1),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从研究区通过,是解决古特提斯构造演化、青藏高原早期形成的关键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Q915;P53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禹人;黄建国;马德胜;白培荣;符宏斌;樊洪富;郭海;黎文本;;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木嘎岗日岩群时代上限的新证据——来自恐弄拉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孢粉化石的报道[J];地质通报;2016年12期

2 孙肖;毕志伟;李广栋;张建珍;李志敏;;西藏埃永错东地区区调成果与展望[J];中国地质调查;2015年07期

3 邓金火;吕鑫;钟靖俊;万川;袁振国;杜昌法;钟文;;西藏康托地区早—中侏罗世木嘎岗日群沉积盆地分析及构造演化研究[J];中国地质调查;2015年06期

4 耿全如;毛晓长;张璋;彭智敏;关俊雷;;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西段岩浆弧新认识及其对找矿的启示[J];中国地质调查;2015年02期

5 宋扬;唐菊兴;曲晓明;王登红;辛洪波;杨超;林彬;范淑芳;;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研究进展及一些新认识[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07期

6 刘静雯;朱利东;杨文光;;西藏改则地区木嘎岗日组沉积相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J];科技视界;2014年12期

7 邱军强;郭小霄;强巴扎西;李虎;拉巴次仁;;藏东类乌齐地区晚三叠世甲丕拉组地层及沉积相特征[J];地质学刊;2013年01期

8 谭秀成;夏青松;陈景山;李凌;刘宏;罗冰;夏吉文;杨家静;;Basin-Scale Sand Deposition in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of the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 Sedimentary Framework and Conceptual Model[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3年01期

9 Yanhong Pan;Jingeng Sha;Yaqiong Wang;Xiaolin Zhang;Xiaogang Yao;Bo Peng;Xin Rao;;The brackish-water bivalve Waagenoperna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 of the Junggar Basin and its palaeoenvironmental and palaeogeographic significance[J];Geoscience Frontiers;2013年01期

10 ;Jurassic rocks,bivalves,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of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Qinghai Province,western China[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1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忠宝;西藏尼玛县荣玛乡龙格组有孔虫生物地层及沉积环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黄辉;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改则段侏罗纪盆地沉积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何逢阳;川中地区须家河组与珍珠冲段地层沉积特征与划分对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玉峰;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体系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王建坡;羌塘盆地东部中晚侏罗世生态地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6 张玉修;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东部中—晚侏罗世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76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576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6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