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鄂西地区中二叠统眼球状石灰岩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3 19:47
【摘要】:川东鄂西地区中二叠统分布广泛,层位完整,出露良好,岩石种类丰富,既存在生烃潜力的黑色泥岩页岩,更有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着一种特殊的眼球状石灰岩。这种眼球状石灰岩具有特殊的结构、稳定的韵律以及有机碳含量高的特点,可作为地质划分、对比的良好依据,也是重要的烃源岩,因此,对其开展研究,不仅有利于恢复中二叠统古地理背景,也有助于川东鄂西地区二叠系地层的精细化划分,对于二叠系的油气勘探也有重要实际意义。虽然前人对研究区眼球状石灰岩的相关研究资料较多,但对其成因仍有较大的争议。随着时间更迭,相关剖面资料、钻井岩心和地化等方面的资料积累不断增加,为深入分析这类眼球状石灰岩的成因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因此本文通过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古盐度指标、古温度指标、古氧相指标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对研究区内中二叠统眼球状石灰岩成因机制开展系统的研究。区内剖面的中二叠统眼球状石灰岩主要分布于栖霞组的下部和茅口组的中下部,韵律性明显。眼球状石灰岩的特殊构造性表现在“眼球”部分以椭圆状、瘤状或豆荚状成层出现,单个出现时大小多长轴直径多在10~30cm,成层分布时多厚度多在10cm,而“眼皮”则以包裹“眼球”部分的形式出现,层厚多在5cm~10cm。岩性上由泥晶生屑灰岩组成,无陆源碎屑成分,但以“眼皮”部分较“眼球”部分的灰泥比更高,生屑上种类数量上大致类似且为原地沉积,但在“眼皮”部分缺乏藻类。V/(V+Ni)比值、DOP值以及碳氧同位素等地化指标显示,眼球状灰灰岩的Z值多在130左右应为海相沉积,“眼球”部分多数V/(V+Ni)0.46、DOP0.45,说明其形成于富氧环境而“眼皮”部分V/(V+Ni)0.46,并在镜下观测到黄铁矿,应为缺氧环境。从具体形态上的差异可将区内眼球状石灰岩分为两种连续型与断续型两种,两者差异主要在于“眼球”呈豆荚状连续分布还是呈椭圆状不连续分布,分析认为这两种眼球状石灰岩的成因机理是类似的,导致其形态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差异压实作用的强弱。结合各项分析测试资料,从沉积学角度出发。认为眼球状石灰岩的“眼球”和“眼皮”部分灰泥比的差异应是眼球状石灰岩的沉积环境存在水动力条件间歇性变化导致的。特殊的构造差异应与强烈的差异压实与压溶作用有关,而“眼球”与“眼皮”部分的地化指标的不同也反映沉积环境还存在溶氧量的交替变化。结合古地磁背景以及中二叠统缺氧、富营养的上升流发育等研究成果。认为眼球状石灰岩是发育在碳酸盐岩斜坡相带,由上升流影响下缺氧与富氧沉积交互出现经差异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形成的。
【图文】:
技术路线图
12图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图(据杨雪飞,,2015 修改)Fig.2-1 The Research area (modified from Yang Xuefei et al,2015)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本文编号:2613625
【图文】:
技术路线图
12图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图(据杨雪飞,,2015 修改)Fig.2-1 The Research area (modified from Yang Xuefei et al,2015)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胜;肖传桃;梁文君;;川西地区中二叠统一下三叠统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J];科技导报;2015年22期
2 刘荞菲;;瘤状灰岩的分类及成因研究[J];四川有色金属;2015年02期
3 金振奎;石良;高白水;余宽宏;;碳酸盐岩沉积相及相模式[J];沉积学报;2013年06期
4 平瑞;刘顺喜;郭瑞睿;宋慧波;;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Zoophycos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5 高岗;;碳酸盐岩缝合线研究及油气地质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年02期
6 谢玲玲;张书文;赵辉;;琼东上升流研究概述[J];热带海洋学报;2012年04期
7 张立军;龚一鸣;;遗迹化石Zoophycos的系统修订与分类[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S1期
8 胡明毅;胡忠贵;魏国齐;杨威;刘满仓;;四川盆地茅口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储集层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1期
9 张尚锋;许光彩;朱锐;江瀚;;上升流沉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1期
10 韦恒叶;陈代钊;;鄂西—湘西北地区二叠纪栖霞期岩相古地理[J];古地理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艾航;华北西部早二叠世太原组沉积环境变化的Zoophycos遗迹化石响应特征[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13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1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