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三维地震勘探采集设计中数字高程模型的应用方法

发布时间:2020-04-05 18:47
【摘要】:起伏地表(黄土塬、沙漠和山地)进行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不但要避开地表障碍,还要避开峰顶和陡坡(即:避高、避陡)。论述了适用于地震勘探采集设计的数字高程模型地形属性分析计算和特征提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和方法,研究起伏地表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观测设计中的数字地形应用原理,实现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观测设计的避高、避陡自动优化设计,为三维地震勘探采集设计数字高程模型的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图文】:

黄土塬,工区,位置


2018年第2期能源与环保第40卷1DEM特征地形识别提取和矢量化方法以数字高程模型格网数据为基础,能够完成山顶、沙丘顶、坡度、沟谷、山脊等地形特征的分析识别和计算。通过对地形特征点提取,把山顶、坡度转换为矢量化地理信息,实现高程数字模型地形地貌自动识别技术。黄土塬ZJ工区不同位置典型记录如图1所示。图1黄土塬ZJ工区不同位置典型记录Fig.1TypicalrecordsofdifferentlocationsinZJworkareainloesstableland1.1数字高程模型山顶避高区数字高程模型地形特征点的提取,一般是根据1个3×3的栅格窗口中心格网点与8个邻域格网点的高程关系来进行判断获龋具体方法为:假设有1个如图2所示的3×3窗口。图23×3栅格窗口示意Fig.2Diagramof3×3gridwindow如果(Zi,j-1-Zi,j)(Zi,j-1-Zi,j)>0,则:VR(i,j)=-1,Zi,j+1>Zi,j(1)VR(i,j)=1,Zi,j+1<Zi,j(2)如果(Zi-1,j-Zi,j)(Zi+1,j-Zi,j)>0VR(i,j)=-1,Zi+1>Zi,j(3)VR(i,j)=-1,Zi+1<Zi,j(4)如果式(1)和式(4)或式(2)和式(3)同时成立,则VR(i,j)=2。如果以上条件都不成立,则VR(i,j)=0其中[4,17],VR(i,j)=-1,表示谷点1,表示脊点2,表示鞍点0,表示其他点根据以上算法,以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结合给定的高差阈值,完成具有山顶特征点的空间点位分析计算,获得具有山顶特征的所有空间点位(图3)。这些提取的具有山顶特性的点不一定都是山顶点,有一些可能是局部区域的凸点。而在地震勘探采集设计时,需要避开的不只是山顶点,而是要避开一个以山顶为基础点的区域。根据山峰所在的空间位置被密集封闭等高线包含的属性(图4、图

栅格


,能够完成山顶、沙丘顶、坡度、沟谷、山脊等地形特征的分析识别和计算。通过对地形特征点提取,把山顶、坡度转换为矢量化地理信息,实现高程数字模型地形地貌自动识别技术。黄土塬ZJ工区不同位置典型记录如图1所示。图1黄土塬ZJ工区不同位置典型记录Fig.1TypicalrecordsofdifferentlocationsinZJworkareainloesstableland1.1数字高程模型山顶避高区数字高程模型地形特征点的提取,一般是根据1个3×3的栅格窗口中心格网点与8个邻域格网点的高程关系来进行判断获龋具体方法为:假设有1个如图2所示的3×3窗口。图23×3栅格窗口示意Fig.2Diagramof3×3gridwindow如果(Zi,j-1-Zi,j)(Zi,j-1-Zi,j)>0,则:VR(i,j)=-1,Zi,j+1>Zi,j(1)VR(i,j)=1,Zi,j+1<Zi,j(2)如果(Zi-1,,j-Zi,j)(Zi+1,j-Zi,j)>0VR(i,j)=-1,Zi+1>Zi,j(3)VR(i,j)=-1,Zi+1<Zi,j(4)如果式(1)和式(4)或式(2)和式(3)同时成立,则VR(i,j)=2。如果以上条件都不成立,则VR(i,j)=0其中[4,17],VR(i,j)=-1,表示谷点1,表示脊点2,表示鞍点0,表示其他点根据以上算法,以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结合给定的高差阈值,完成具有山顶特征点的空间点位分析计算,获得具有山顶特征的所有空间点位(图3)。这些提取的具有山顶特性的点不一定都是山顶点,有一些可能是局部区域的凸点。而在地震勘探采集设计时,需要避开的不只是山顶点,而是要避开一个以山顶为基础点的区域。根据山峰所在的空间位置被密集封闭等高线包含的属性(图4、图5),要确定图3中真正的山顶点,需要搜寻相应的封闭等高线进行山顶特征点的吻合逻辑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K Kubik;黄筱蓉;周光文;;数字高程模型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2 沈强;乔学军;王琪;杜瑞林;谭凯;;多源遥感技术在汶川震后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重建中的精度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4期

3 向喜琼,巨能攀,黄润秋;数字高程模型在滑坡地表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4 张会平;杨农;刘少峰;张岳桥;;数字高程模型(DEM)在构造地貌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J];地质通报;2006年06期

5 石文杰;魏俊浩;张德才;赵少卿;陈冲;高翔;翟亚峰;易建;;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因子分析的地球化学异常提取[J];物探与化探;2012年01期

6 欧智德;李方林;龚晶晶;杨刚刚;;基于MAPGIS数字高程模型背景校正法的应用——以湖南省铜山岭—祥霖铺地区为例[J];地质与勘探;2013年04期

7 陈敏;江汉油田运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获成功[J];天然气工业;2000年02期

8 吴钦宝,王秀东,宁方助;煤田三维地震勘探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2期

9 杨文府,刘海平,杨双安,张阳芳,崔玉柱;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测量的技术方法探讨[J];煤;2005年05期

10 王言剑;;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的实践与认识[J];煤矿开采;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苗放;梁军;叶成名;杨智翔;;用干涉雷达技术提取数字高程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苏朝晖;陈国军;;三维地震勘探在潘二煤矿的应用[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3 王秀东;;煤炭三维地震勘探的应用及分析[A];山东煤炭学会2004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4 王言剑;;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的实践与认识[A];煤矿物探学术论文集(2007)[C];2007年

5 王言剑;;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的实践与认识[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王言剑;;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的实践与认识[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专辑[C];2007年

7 刘怀山;;胜利油田三维地震勘探历程[A];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C];2009年

8 李元杰;;深部煤层三维地震勘探处理方法与效果[A];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理论技术与实践[C];2010年

9 刘天放;彭苏萍;钱建伟;任建海;陆风光;;中国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的进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中锋;唐建益;;我国煤炭工业中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小娟 刘涛;山东局物测队开创山区大面积三维地震勘探先河[N];中煤地质报;2006年

2 谭晔;赛汗塔拉三分量三维地震勘探成果填补国内两项技术空白[N];中国石油报;2008年

3 程然;安徽局物测队填补薄煤层三维地震勘探空白[N];中煤地质报;2010年

4 伍宏芝 王永奎 宋东勃;甘肃局中标全国单项最大三维地震勘探工程[N];中煤地质报;2011年

5 首席记者 于森;三维勘探城区周边作业基本完成[N];盘锦日报;2007年

6 记者 郑荣 通讯员 孔景泉;川南煤田石屏三维地震勘探获重大突破[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7 记者 郑荣 通讯员 孔景泉;川南煤田石屏三维地震勘探成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8 记者 刘晓军;三维地震勘探助矿井高产高效[N];科技日报;2001年

9 ;实施城市三维地震勘探 促进盘锦经济发展[N];盘锦日报;2007年

10 张建立 肖宝巨 王延奎;科技在煤层深处发光[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金丹;煤炭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2 罗建峰;巨厚黄土塬矿区三维地震勘探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3 陈强;高瓦斯矿井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立明;淮北矿区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岩性解释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庄重;川中公山庙地区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方案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3 尹喜玲;城市浅层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吕明岩;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在长治地区的研究与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5 戴娅琼;InSAR数字高程模型获取、精度分析及构造地貌信息提取[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8年

6 张晓江;宽、窄方位角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张振中;储气库评价中的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方法设计[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8 宋乾;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吕梁矿区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9 孙志伦;廊固凹陷中岔口南地区二次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张伟;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优化设计的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15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15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b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