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背斜及邻区构造建模
【图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实验与数值模拟表明,存在三种基本的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结构(图 1-1)。大多数情况下,大陆岩石圈具有一个相对软弱的中地壳,而下地壳的强度往往较高。岩石圈的流变性及其变化制约着多种大陆动力学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软弱的、易于流动的下地壳的存在,是下地壳隧道流形成的关键因素(channelflow)(Beaumont et al.,2001; Schulmann et al.,2008);软弱的中下地壳与高强度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存在是地壳拆沉作用的必要条件(MeissnerandMooney,1998)。因为岩石圈流变学分层特征的不同,大陆内部变形可以发生在中、上地壳、整个地壳乃至岩石圈尺度上(张长厚,2008)。
1 引言拗拉槽-反转俯冲模式中,当裂谷中沉积了大量的沉积物后,,由于上地幔重力不稳引起密度较大的岩石圈层拆沉,同时引起软流圈物质底辟上升,之后地壳发生俯冲,并在浅部形成挤压变形和隆升(Martion and Porada, 1977)。从根本上来看,陆内造山作用是岩石圈与软流圈差异性活动的结果过,而大陆结构的流变学特性,是形成这一作用的关键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柏道远;钟响;贾朋远;熊雄;黄文义;姜文;;雪峰造山带及邻区构造变形和构造演化研究新进展[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5年04期
2 王孔伟;张帆;邱殿明;;三峡库区黄陵背斜形成机理及与滑坡群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5年04期
3 王凯;刘少峰;姜承鑫;王平;张岩;孟勇;;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多期褶皱构造的变形特征及叠加关系[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5年02期
4 滕吉文;李松岭;张永谦;王夫运;皮娇龙;赵金仁;张成科;乔勇虎;胡国泽;闫亚芬;;秦岭造山带与邻域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壳、幔精细速度结构与深层过程[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10期
5 柏道远;钟响;贾朋远;熊雄;;雪峰造山带南段构造变形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4年03期
6 石红才;施小斌;;中、上扬子白垩纪以来的剥蚀过程及构造意义——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8期
7 宋庆伟;颜丹平;焦守涛;吴钪;董周宾;;大巴山与雪峰山逆冲构造带J_3-K_1复合过程的响应——鄂西秭归褶皱带构造样式与形成机制[J];地质学报;2014年08期
8 陈汉林;陈沈强;林秀斌;;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08期
9 李天义;何治亮;何生;周雁;孙冬胜;沃玉进;杨兴业;王励;;中扬子江汉平原|0洲湾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6期
10 葛肖虹;刘俊来;任收麦;袁四化;;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J];中国地质;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金玺;大巴山弧形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2 李建华;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过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
3 李智武;中—新生代大巴山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形成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艳妮;四川盆地北缘构造热演化史与中—新生代隆升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赵晨露;龙门山前陆盆地断裂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3 刘恩山;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樊俊雷;江南—雪峰构造带西南缘构造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23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23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