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帕米尔突刺东缘冲断带构造形成机制:物理模拟及讨论

发布时间:2020-04-15 05:55
【摘要】: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建立了两个不同边界条件的模型分别模拟帕米尔突刺东缘柯克亚-和田褶皱冲断带和喀什-叶城转换断层带的逆冲走滑构造演化过程,进而分析和讨论了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和变形机制。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帕米尔突刺东缘的柯克亚-和田褶皱冲断带和喀什-叶城转换断层带均形成于压扭应力场作用下,发育明显断层走滑现象,前者逆冲前缘断层兼具左行走滑特征,后者逆冲前缘断层则具右行走滑特征,但前者总体走滑量明显小于后者;(2)帕米尔突刺东缘的柯克亚-和田褶皱冲断带和喀什-叶城转换断层带走滑作用均主要位于山前边界断层带,越靠近逆冲前缘(盆地内部),走滑效应越微弱,挤压效应越明显;(3)在边界走滑断层前缘(往盆地方向),弧形断裂由挤压方向向前依次产生,并且斜向相交,验证了帕米尔东缘冲断带构造演化符合自南向北依次变新的规律;(4)在斜向压扭作用过程中,走滑断层构造带不一定发育明显的高角度甚至直立的断层,也可能表现为逆冲叠瓦构造楔样式,形成走滑逆断层,故在进行帕米尔突刺东缘(如塔西南山前)地震剖面构造解析时应充分关注这种构造类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小根;程晓敢;陈汉林;王聪;王春阳;;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盆山结构与冲断带变形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5年02期

2 龚艳萍;尹宏伟;汪新;梁瀚;;西昆仑山前柯东构造带变形特征、机制及物理模拟[J];石油实验地质;2014年03期

3 程晓敢;黄智斌;陈汉林;杜治利;李康;师骏;;西昆仑山前冲断带断裂特征及构造单元划分[J];岩石学报;2012年08期

4 刘栋梁;李海兵;潘家伟;CHEVALIER Marie-Luce;裴军令;孙知明;司家亮;许伟;;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的构造地貌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11年11期

5 陈杰;李涛;李文巧;袁兆德;;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的晚新生代构造与现今变形[J];地震地质;2011年02期

6 程晓敢;雷刚林;陈汉林;杜治利;廖林;罗俊成;师骏;;西昆仑山前甫沙—克里阳地区新生代变形特征及油气控制作用[J];石油学报;2011年01期

7 张玮;漆家福;雷刚林;杜治利;朱斗星;;塔西南坳陷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收缩构造变形模式[J];新疆石油地质;2010年06期

8 廖林;程晓敢;王步清;陈汉林;罗俊成;师骏;;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沉积古环境恢复[J];地质学报;2010年08期

9 刘函;王国灿;曹凯;孟艳宁;王岸;张克信;;西昆仑及邻区区域构造演化的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记录[J];地学前缘;2010年03期

10 黎敦朋;赵越;刘健;潘燕兵;裴军令;何哲峰;;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研究[J];地质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瀚;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与变形机制[D];浙江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珍云;尹宏伟;张涛;范小平;;帕米尔突刺东缘冲断带构造形成机制:物理模拟及讨论[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7年04期

2 高荣;夏爱国;;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_S6.7地震序列应力降变化特征[J];内陆地震;2017年02期

3 聂晓红;王琼;吴传勇;向元;高荣;郭寅;刘萍;;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M_S6.7地震序列特征及后续趋势分析[J];内陆地震;2017年02期

4 张琳琳;聂晓红;高朝军;魏芸芸;;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M_S6.7地震前后库仑应力变化分析[J];内陆地震;2017年02期

5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王海涛;刘月;唐兰兰;魏芸芸;温少妍;阿衣仙姑·买买提;;阿克陶M_S6.7地震前LURR异常演化特征分析[J];内陆地震;2017年02期

6 柳政甫;李秋根;王宗起;汤好书;陈衍景;朱杰;肖兵;;西昆仑慕士塔格岩体锆石U-Pb和黑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7年03期

7 吴传勇;李金;刘建明;胡伟华;吴国栋;常想德;姚远;向志勇;;新疆皮山M_S6.5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山前的一次褶皱地震[J];地震地质;2017年02期

8 徐锡伟;吴熙彦;于贵华;谭锡斌;李康;;中国大陆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判定的地震地质学标志及其应用[J];地震地质;2017年02期

9 李钦;刘健;;塔里木盆地腹地玛扎塔格地区新近纪砂岩组分和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2017年02期

10 刘浪涛;陈杰;李涛;;帕米尔-天山汇聚带前陆盆地重矿物组合分析及构造意义[J];新疆地质;201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聪;西昆仑山铁克里克地区新生代构造隆升及沉积响应[D];浙江大学;2015年

2 王哲;帕米尔突剌东缘晚新生代构造格架与演化[D];浙江大学;2014年

3 李康;帕米尔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与沉积演化[D];浙江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瀚;汪新;陈伟;王宇;;西昆仑山前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新生代变形时序及其地质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4年01期

2 程晓敢;黄智斌;陈汉林;杜治利;李康;师骏;;西昆仑山前冲断带断裂特征及构造单元划分[J];岩石学报;2012年08期

3 梁瀚;杜治利;王宇;王易斌;;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及其锥形楔机制[J];地质科学;2012年03期

4 邢厚松;李君;孙海云;王海;杨青;邵丽艳;杨东;杨慎;;塔里木盆地塔西南与库车山前带油气成藏差异性研究及勘探建议[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2年01期

5 雷刚林;廖林;师俊;杜治利;罗俊成;程晓敢;陈汉林;;西昆仑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隆升活动的沉积记录:来自塔西南棋北3井沉积物重矿物的证据[J];地质学报;2011年08期

6 李涛;陈杰;肖伟鹏;Burbank D W;Thompson J;杨晓东;;西南天山前缘乌拉根背斜南翼逆断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地震地质;2011年02期

7 肖伟鹏;陈杰;李涛;李文巧;Thompson J;;帕米尔北缘木什背斜第四纪滑脱褶皱作用与北翼逆断裂的生长[J];地震地质;2011年02期

8 李文巧;陈杰;袁兆德;黄明达;李涛;余松;杨晓东;;帕米尔高原1895年塔什库尔干地震地表多段同震破裂与发震构造[J];地震地质;2011年02期

9 李涛;陈杰;肖伟鹏;Burbank D W;黄明达;Thompson J;;利用变形河流阶地限定帕米尔北缘木什背斜的缩短、隆升和侧向扩展[J];地震地质;2011年02期

10 张玮;漆家福;雷刚林;魏巍;曾详洲;;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结构模型及形成机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潘家伟;西昆仑构造地貌与阿什库勒地区活动构造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2 吴磊;阿尔金断裂中段新生代活动过程及盆地响应[D];浙江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万程;走滑运动与调整断层[J];中国煤田地质;1995年03期

2 PaulTappcnnier ,朱湘元;东亚新生代走滑挤压运动的幅度和结果[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9年02期

3 周玉泉;探索走滑变形开拓找油新区[J];中国地质;1990年07期

4 张永北;龙陵—瑞丽走滑体系中段自相似结构与热液成矿定位[J];地质学报;1999年04期

5 张智慧;刘静;许强;文力;孙杰;邢秀成;胡古月;刘延乐;;逆冲断裂的视走滑位移分析及其在5·12汶川大地震同震破裂调查中的应用[J];地质学报;2008年12期

6 张明振;付瑾平;印兴耀;;桩海地区的走滑和挤压构造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2期

7 刘和甫,夏义平,殷进垠,尚培乐;走滑造山带与盆地耦合机制[J];地学前缘;1999年03期

8 安天下;;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小宽断层走滑位移量恢复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11期

9 张亚敏,刘池洋,王婧韫,谌卫东,王正斌;M盆地走滑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许敏;走滑盆地形成机制及沉积特征[J];世界地质;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进江;;印度与欧亚大陆汇聚过程中走滑体系的活动历史及其地质意义[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周永胜;李建国;王绳祖;;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控制上层走滑剪切伸展的物理模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郑大海;;走滑变形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含油气性特点[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戚学祥;大型韧性走滑作用与祁连加里东造山带的形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2 陈虹;扬子地块周缘中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任健;渤海海域走滑双重构造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2 赵英利;敦—密断裂左行走滑三维有限元模拟[D];吉林大学;2007年

3 陈静;水系位错对红河断裂带右旋走滑运动的响应[D];浙江大学;2013年

4 任瑞军;郯庐走滑与潍北凹陷发育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王凤林;晚新生代龙门山走滑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与演化过程[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628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28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c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