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广华—黄场地区潜4~3油组储层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0 15:20
【摘要】:本课题主要是以江汉油区的低渗透油藏中的储量、产量规模最大的王场-广华-黄场油田潜4~3油组低渗透油藏为研究对象,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低渗透油气资源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油气资源类型,几乎在每一个发现已经存在着油气的国家以及地区都会有着低渗透油气资源。中国的低渗透油气资源聚集也相当丰富,在中国已经的探明的储量中,低渗透油藏资源占据其中一大半以上。低渗透油气勘探开发和发展是中国油气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想要取得能源方向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注重发展低渗透油气。本课题运用测井各项技术以及方法、岩心相关方法、测试技术、室内试验等多种资料,应用统计学、数值模拟技术等方法,从分析地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入手,到沉积微相的划分,再到从物性和电性两个方面重新建立储层的最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标准,到储层岩电关系建立、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绘制孔隙度、渗透率的图版、再进行储量复算,分析总结盐湖沉积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弄清储量规模,开发低渗透油藏的潜力,对剩余油的开发进行指导,经过一步步的研究改善,之后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由此来实现高效开发的总目标,充分发挥低渗透油藏的潜力,并且在实际的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课题的研究,在储层认识上进行了一些新颖的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以及认识,在开发过程中也收到了相对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多种方法确定了有效厚度物性下限,有效厚度物性下限为:φ≥9%,K≥1×10-3μm~2,孔隙度比原标准降低了2个百分点。通过对潜4~3油组试油资料的统计,建立和完善了油干层、油水层解释图版,确定了潜4~3油组有效厚度下限电性标准。油干层解释标准为:自然伽马位比≤6.5,声波时差差值≥-15,密度差值≤-0.1,根据标准层对测井资料进行标准化,利用校正后的声波时差和密度编制了孔隙度、渗透率图版,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解释模型。分小层进行了储量计算,其含油面积为43.04km~2,石油地质储量1769.3×10~4t。与储量套改相比增加含油面积9.94km~2,石油地质储量387.7×10~4t。
【图文】:

构造单元,地层,泥岩,钙芒硝


第 2 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 2 章 区域地质概况2.1 研究区概况江四陷是一个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扬子陆块上发育起来的属于非常重要的次级构造单元,也是江汉盆地(图 2-1)中最重要的富层组,面积 2500km2。潜江凹陷在封闭、高盐度和强蒸发这样的沉厚度巨大的潜江组盐系地层。盐系地层不仅仅是盐岩巨厚,还发地层,有深灰色油浸泥岩、钙芒硝泥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及油湖独特的沉积类型。

潜江凹陷,构造分析


流动过程中若遇到沉积岩的薄弱带或者压力较低的低压区,盐岩就上侵拱期的构造。潜江凹陷潜江组就是属于典型的盐湖沉积[9],含盐地层厚度体系。潜四上及上部地层盐韵律发育,共发现盐韵律层多个。每一个韵两部分截然不同的沉积物组成,上段部盐岩段厚度只是一般普通水平,与此不同,下部分为碳酸盐岩、泥质岩、韩芒硝及它们的混合物混合所套复的杂岩层,就是因为它不含砂岩,在江汉区域称之为“盐间非砂岩大部分的韵律层已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到万吨,是江汉油田下部攻的勘探领域。潜四下段发育巨厚盐源岩,钻遇厚度最大近,由于盐岩厚在构造应力和塑性流动的共同作用下发育了一系列的盐构造,与油气成切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其盐构造[10]的发育及演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这对区的油气勘探与^u发有着重要意义。潜江四陷盐构造分布不均勾,主要分布在四陷中部,如王场、潜江背斜裂构造带,而东、西斜坡带较少(图 2-2)研究区内的盐构造类型较单一盐滚动断鼻和盐核背斜两种[11]。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楠安;;江汉盆地江陵凹陷盐构造类型及成因机制探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年02期

2 余一欣;周心怀;彭文绪;魏刚;吕丁友;;盐构造研究进展述评[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1年02期

3 朱华银;朱维耀;罗瑞兰;;低渗透气藏开发机理研究进展[J];天然气工业;2010年11期

4 柏道远;李长安;;江汉盆地第四纪地质研究现状[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6期

5 郭飞飞;康建云;孙建峰;陆俊泽;王修平;;江汉盆地构造演化与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模式[J];岩性油气藏;2010年01期

6 田蜜;施炜;李建华;渠洪杰;;江汉盆地西北部断陷带构造变形分析与古应力场演化序列[J];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7 曾溅辉;孔旭;程世伟;王志欣;朱志强;;低渗透砂岩油气成藏特征及其勘探启示[J];现代地质;2009年04期

8 彭文绪;王应斌;吴奎;彭刚;王德英;毛云新;张涛;;盐构造的识别、分类及与油气的关系[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年06期

9 姜敏;丁文龙;;中国含油气盆地盐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8年01期

10 袁玉松;朱传庆;胡圣标;;江汉盆地热流史、沉积构造演化与热事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梁杰;;低渗透油气藏特征及开发对策[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新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分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2 高潮;低渗储集体的形成演化及其对油藏分布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任大忠;低渗—超低渗透岩性油藏精细描述[D];西北大学;2012年

2 张爱东;特低渗透储层渗流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34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34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f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