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漓江流域外源水对岩溶无机碳通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24 04:45
【摘要】:本文选取一个较大的典型岩溶流域—漓江流域,通过收集水文地质资料,进行野外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研究其地质区域背景,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相结合来研究外源水对岩溶作用的影响机制所存在的差异,定量分析流域外源水对岩溶碳汇通量的促进强度。选取漓江干流及其部分支流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于2017年4月、2017年7月、2017年10月、2018年1月进行野外采样及对河流流量的监测,掌握流域水体水化学变化特征,揭示主要离子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主要来源,探讨不同因素对河流水化学变化特征的响应。分析河水中DIC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主要来源和影响水中DIC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估算流域内岩石风化速率及由其造成的CO_2消耗量和通量。通过对比分析流域内岩石风化理论上的碳汇通量以及实际监测计算的碳汇通量的差异,进而揭示外源水对漓江流域的增汇机制,准确计算岩溶区的碳汇通量。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漓江流域水体水化学类型属于HCO_3-Ca型,岩溶水在调查期间阳离子组分浓度大小顺序为Ca~(2+)Mg~(2+)K~++Na~+,其中Ca~(2+)为河水中主要的阳离子,平均占阳离子总量的66.18%,其次为Mg~(2+),占阳离子总量的26.39%,Na~+和K~+所占阳离子总量的比例小于8%,阴离子组分浓度大小顺序为HCO_3~-SO_4~(2-)NO_3~-Cl~-,其中HCO_3~-为水中主要阴离子,占阴离子总量的60%~90%,平均值为83.68%,其次为SO_4~(2-),平均占阴离子总量的8.14%,NO_3~-和Cl~-二者占阴离子总量的不到10%,外源水阳离子组成与岩溶水有所差异,阳离子组分浓度大小顺序为Mg~(2+)Ca~(2+)Na~+K~+,Mg~(2+)约占阳离子总量的51.06%,Ca~(2+)占39.7%,Na~+占8.18%,K~+占比小于2%。阴离子中仍以HCO_3~-为主要离子,离子组分浓度顺序与岩溶水一致。离子来源分析表明,Ca~(2+)、Mg~(2+)、HCO_3~-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以碳酸盐岩的风化为主,K~+、Cl~-与Na~+主要来源于硅酸盐岩的风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SO_4~(2-)和NO_3~-则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化肥、农药的使用。TDS浓度与碳酸盐岩的分布面积呈正相关的关系。(2)漓江流域DIC浓度变化范围介于18.3~207.4 mg/L之间,平均值为79.18mg/L,其中外源水DIC浓度变化范围为18.3~79.3 mg/L,平均值为35.88 mg/L,流域内DIC空间分布上的不均主要受控于流域的地质背景,与岩性的分布面积有关。漓江流域水体δ~(13)C_(DIC)值变化范围介于-14.55‰~0.6‰之间,总体平均值为-7.1‰,由于河流流量的影响,丰水期δ~(13)C_(DIC)值与河水DIC含量表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而枯水期表现出负相关的关系。水体DIC主要来源于岩石的溶蚀风化以及大气和土壤CO_2。(3)漓江流域内硅酸盐岩的岩石风化速率小于碳酸盐岩的风化速率,其中硅酸盐的风化速率为1.57 t/(km~2.a~(-1)),碳酸盐岩的风化速率为8.16t/(km~2.a~(-1)),总风化速率为9.73t/(km~2.a~(-1))。外源水促进了岩溶作用的发生,流入岩溶区后,河水DIC浓度逐渐增加,碳汇通量也不断升高,由于外源水的增汇作用,实际计算的碳汇通量相较于理论碳汇通量增加了0.87倍,数量可观,因此在计算岩溶区岩溶碳汇时,外源水的作用不能忽略。漓江流域岩石风化过程对大气CO_2的消耗通量为240.909×10~3 t CO_2/km~2.a,高于全球平均值5.026×10~3 t CO_2/km~2.a 48倍,表现出了漓江流域在平衡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主要技术


研究技术路线图

漓江流域,岩性分布,采样点


16图 2.1 漓江流域岩性分布及采样点设置图中各采样点代号对应地点表示为:L1 华江,L2 峡背,L3 甘棠江,L4 大面圩,L站,L6 龙门村,L7 良丰河,L8 潮田水文站,,L9 省里,L10 杨堤,L11 遇龙河,河,L13 阳朔水文站,HBJ 黄柏江,XRJ 小溶江,SGP 社公坪,SH1/2 双河 1/2)
【学位授予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144;P641.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蒲俊兵;蒋忠诚;袁道先;章程;;岩石风化碳汇研究进展:基于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5年10期

2 黄奇波;覃小群;刘朋雨;张连凯;苏春田;;硫酸对乌江中上游段岩溶水化学及δ~(13)C_(DIC)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5年09期

3 覃小群;蒋忠诚;张连凯;黄奇波;刘朋雨;;珠江流域碳酸盐岩与硅酸盐岩风化对大气CO_2汇的效应[J];地质通报;2015年09期

4 黄奇波;覃小群;刘朋雨;唐萍萍;;酸雨对桂林枯水期岩溶地下水δ~(13)C_(DIC)及碳汇效应的影响[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07期

5 黄芬;张春来;杨慧;曹建华;李为;周运超;;中国岩溶碳汇过程与效应研究成果及展望[J];中国地质调查;2014年03期

6 陈洲;王兮之;李保生;关共凑;梁钊雄;王军;;粤北岩溶区星子河流域水化学离子特征及其时空变化分析[J];地球与环境;2014年02期

7 於t ;朴世龙;;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碳循环及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最新认识[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年01期

8 王培;曹建华;李亮;杨慧;李光超;;不同来源小球藻对岩溶水Ca~(2+)、HCO_3~-利用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3年04期

9 蒋忠诚;覃小群;曹建华;何师意;章程;张强;;论岩溶作用对全球碳循环的意义与碳汇效应——兼对《对〈中国岩溶作用产生的大气CO_2碳汇分区估算〉一文的商榷》的答复[J];中国岩溶;2013年01期

10 耿金;陈建生;张时音;;赤水河上游流域水化学变化与离子成因分析[J];水文;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解晨骥;东江流域化学风化的碳汇效应及河流溶解碳的输出过程[D];中山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伟;外源水对碳酸盐岩溶蚀速率与碳汇效应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38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38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1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