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地震预警设计中的若干系统工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6 15:10
【摘要】: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议书,2017年2月,批复项目可研报告,2018年6月,批复项目初步设计。这个全国性、大规模的系统不仅能提升我国地震基础监测能力,而且对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该项目为基础,针对地震预警系统设计中的若干系统工程问题进行研究,以求能对项目建设提供可操作性的参考。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通过对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震源深度为10km的地震,预警盲区的极值是21km,所能预警的震级下限为5.6级。兼顾效率与建设成本,10-20km台间距是比较合理的范围,进一步缩小该值对于减小盲区的效果有限。根据我国地震危险性和人口分布等情况,可以初步确定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为重点预警区域。在地震预警系统架构设计中,发布系统和保障系统是最关键的环节,决定了整个系统建设及后期运行的成败。目前国内公众对于预警系统的了解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偏低,对于预警效果的期待较高,缺乏面对预警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各项法律责任并不明晰。我国地震台网的现状并不能满足地震预警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地区台站密度不足和整体数据延时较大,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台网进行加密,从数采和传输软件两个方面进行升级改造。(2)以人口和GDP为基础,通过对九寨沟地震的假定情形,分别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成后的台站分布、目前的测震台站分布、理想的台站分布和极限的台站分布,分析地震预警的效能。并根据分析地震预警系统效能评估的合理性,提出地震预警效能评估模型。在使用相同假定的情况下,对汶川地震的假想情况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评估模型。总体来说,以人口和GDP作为评估地震预警效能的2个基础因素是合理的,对于已经发生过的地震,可以根据实际调研数据对地震预警的假想情形进行分析,对于目标区域,则可以通过这些要素,使用假定的地震来分析预警系统的效能。(3)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为基础,通过Do DAF(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美国国防部体系框架)的视角,讨论了地震预警系统架构的设计问题。通过使用Do DAF中不同视点及模块的设计,明确了地震预警的主体业务单元和数据架构模型,理清了各单元的功能定位和业务内容,梳理了数据和控制指令的内容和流向,设计了不同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与传统的地震预警系统设架构计相比,Do DAF更强调对抗性和发展性,从不同的视角对能力、数据、系统、作战、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同时,不同视角的分析,对于系统之间的协调与统筹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Do DAF作为一种标准的体系结构方法,为不同行业间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标准的接口。(4)引入技术成熟度概念,基于TRL(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技术就绪水平/技术成熟度)对地震预警进行技术成熟度评估。通过对目前地震预警所使用的技术进行分析,结合“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得出了目前地震预警的技术成熟度。总体来看,对于“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来说,其总体技术成熟度达到工业制造与开发的级别,但由于缺乏大地震的真实检验,在后续的运行过程中,需要根据运行的情况进行优化调整,而对于其中技术成熟度较低的部分,则是今后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系统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在系统工程的时代,地震预警系统的设计必须借鉴其它方面的成果,系统工程对整体设计的启发,其本身也需要与实际相结合。在借鉴其它系统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到地震预警毕竟有着自己的特点,例如对时间的极端需求。本文作为引入这些概念的尝试,其研究是有限度的,也许还有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许多细节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改进和研究的方向。
【图文】:

模式图,盲区半径,间距,模式


台站间距与盲区半径的关系及台间距与最低预警震级的关系见图 2-1 和图 2-2。图2-1 台间距与盲区半径的关系(双台预警模式)图2-2 台间距与最低预警震级的关系(双台预警模式)

模式图,震级,间距,模式


区半径的关系及台间距与最低预警震级的关系见图 2-1 和图 2-2。图2-1 台间距与盲区半径的关系(双台预警模式)图2-2 台间距与最低预警震级的关系(双台预警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315.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伟;谢剑波;刘少文;;广东省地震预警台网建设规划[J];华南地震;2018年S1期

2 李山有;;走近地震预警[J];防灾博览;2018年02期

3 申俊;;地震预警报道应避免让公众“误读”[J];防灾博览;2018年04期

4 张晁军;陈会忠;蔡晋安;侯燕燕;许洪华;李卫东;;地震预警工程的若干问题探讨[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4年04期

5 伍国春;;日本地震预警的推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地震动态;2015年09期

6 刘子玉;;未来的美好家园[J];百科探秘(航空航天);2017年03期

7 陈晓燕;;地震预警科普宣传工作要点[J];祖国;2017年11期

8 郭云开;付继华;李智涛;谭巧;王建军;;地震预警信息在线获取系统设计[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16年02期

9 杨芳;;王暾 用中国地震预警技术为生命护航[J];留学生;2017年15期

10 张志方;;我国高速铁路地震预警技术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铁路;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马陵;沈繁銮;;地震预警概念的讨论[A];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5年

2 田秀丰;潘章容;张卫东;袁洁;张璇;;兰州地震预警示范系统现状分析[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九)——专题75:地震观测及地球物理探测仪器、技术系统及观测数据处理技术、专题76:强震动工程破坏特性[C];2017年

3 张晓东;张国民;;关于地震预警的思考[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4 张晁军;李卫东;陈会忠;;地震预警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李秀娟;周妍;熊汉江;;基于智能手机的地震预警及室内精确定位方法研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6:地球物理信息学的发展及应用论文集[C];2014年

6 彭朝勇;杨建思;薛兵;朱小毅;陈阳;郑钰;徐志强;姜旭东;;一款适用于地震预警的通用地震数据采集器研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6:地球物理信息学的发展及应用论文集[C];2014年

7 蔡寅;刘希强;赵银刚;张明;;面向互联网的地震预警发布系统研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互联网+地球物理”研究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6年

8 范叶萍;单德华;王淑辉;韩绍兴;杨红艳;汤华;;连续地脉动跟踪监测可能成为短临地震预警的有效途径[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夏丹丹;吴永忠;王刘非;潘学涛;;基于P波加速度信号检测的地震预警器硬件实现[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王暾;;新型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地震仪器的研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春;计划分三年建设专用接收终端[N];中国应急管理报;2018年

2 记者 盛利;四川德阳宜宾两市开通电视地震预警[N];科技日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王卓一;地震预警新系统会带来新麻烦吗[N];文汇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杨杰 白雪 实习生 胡水清清 杜佳凯 侯敏;地震预警该如何发挥作用[N];中国青年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殷磊 通讯员 蔡欣欣;地震预警利器我市将新增1420处[N];厦门日报;2018年

6 记者 席恺 通讯员 蔡欣欣;未来三年内布设1420处地震预警终端[N];厦门日报;2018年

7 中国电科院 李圣;地震预警技术:提升电网防灾能力[N];国家电网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张明月 通讯员 马筱静;国家地震预警工程淄博子项目建设进展顺利[N];淄博日报;2018年

9 ;甘肃省地震预警办法[N];甘肃日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殷磊 通讯员 蔡欣欣;布设“千里眼顺风耳” 捕捉地震波[N];厦门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陈;地震预警设计中的若干系统工程问题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8年

2 马强;地震预警技术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3 张红才;地震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4 王子s,

本文编号:2641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41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6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