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汶川震区理县指路堆崩塌发育特征及治理措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14:57
【摘要】:四川省理县通化乡指路堆危岩(崩塌)区横向宽度600m,纵向长550m,共分布5处危岩区,8处危岩体。危岩1区:宽170m,高80m,危岩体立面面积约9488m~2;危岩2区:宽85m,高76m,危岩体立面面积约4481m~2;危岩3区:宽106m,高为12~28m,危岩体立面面积约4013m~2;危岩4区:高48m,宽62m,危岩体立面面积约2222m~2;危岩5区:高32m,宽65m,危岩体立面面积约1420m~2。危岩区岩性为千枚岩、变质砂岩,失稳方式为坠落、倾倒。危岩1区、危岩2区为基本稳定,危岩3区、危岩4区、危岩5区为欠稳定。危岩(崩塌)下方为通化乡汶山村居民23户105人及317国道,其中有两户村民的房屋已被落石损坏。危岩体一旦出现大规模崩塌,将造成至少1000万元的经济损失。论文以指路堆危岩(崩塌)做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工程地质测绘,查明了危岩(崩塌)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同时对指路堆危岩(崩塌)的形成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分析评价危岩体的稳定性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及计算了落石的运动速度、滚石动能、弹跳距离和弹跳高度等运动动力学关键参数。通过对危岩(崩塌)自身特点的认识及对沟口保护对象,根据防治-控制-预防崩塌发生体系和危岩(崩塌)综合治理的原则,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工程建议,即以被动拦挡为主,并辅以主动防治措施,建议采用“清危+被动拦石网+主动防护网+锚杆”的治理工程措施。
【图文】:

茂县群,指路,千枚岩,志留系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 8 页以砂质粉土为主,略具粘性;物质含水量微弱,疏松~稍密状态。(2)志留系茂县群第五组(Smx5):岩性主要为千枚岩、变质砂岩及砂质板岩,灰~灰黑色,薄层~中厚层状,产状147~180°∠45°,受构造影响褶曲变化较强,次生构造裂隙较发育,岩体多切割呈碎裂状~碎块状,如图2-3所示。变质砂岩抗压强度高,岩质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千枚岩、板岩易风化崩解、软化,,常形成较厚的风化层,沿其风化层,特别是在地下水、地表水的作用下,易产生滑动。基岩工程地质岩组属软弱~半坚硬岩组。

理县,沟谷,指路


四级夷平面,部分沟谷出现多级跌水和瀑布。由于近期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沟谷下蚀作用强烈,形成纵比降较大的“V”型沟谷。区内主要有薛城S型构造和马尔康北西向构造(见图2-2)。图 2-2 理县构造体系图2.5.2 地震5.12地震,理县也为重灾区之一。据2008年5.12地震后修正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指路堆崩塌地震设防基本烈度为Ⅷ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通化乡指路堆崩塌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4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清远;杨宁;郑勇;周勇;;崩塌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的终端前置模式及其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年01期

2 申通;王运生;;汶川地震震中区崩塌发育规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09期

3 郭沉稳;姚令侃;段书苏;黄艺丹;;汶川、芦山、尼泊尔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分布规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4 陈洪凯;董平;唐红梅;;危岩崩塌灾害研究现状与趋势[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5 程强;苏生瑞;;汶川地震崩塌滚石坡面运动特征[J];岩土力学;2014年03期

6 程强;郑同健;;基于汶川地震经验的地震崩塌失稳预测综合指标法[J];自然灾害学报;2013年06期

7 刘传正;;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理念[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6期

8 王根龙;伍法权;祁生文;于国强;苏天明;;塑流-拉裂式崩塌机制及评价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S1期

9 苏天明;王根龙;叶剑渊;代婧瑜;张艳鸽;;山区公路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系统(RFRS)[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3期

10 赵伟华;黄润秋;赵建军;巨能攀;李果;;强震条件下碎裂岩体崩塌机理及崩塌后壁对堆积体稳定性影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邱海军;区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特征分析及其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唐红梅;群发性崩塌灾害形成机制与减灾技术[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蒲达成;汶川震区典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563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563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4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