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卫东萤石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预测
发布时间:2020-05-15 13:42
【摘要】: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萤石矿资源较为丰富,该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内,为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北东部哲斯-林西复向斜的北东端。主要由侏罗纪火山-沉积岩地层与燕山期花岗岩组成。本次工作以萤石矿床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卫东地区萤石矿成矿地质条件,通过对研究区基础地质分析和便携式伽马放射性测量的地质物探组合的方法,在该区开展了成矿预测,进而圈定成矿靶区。取得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对研究区内发育一条性质不明的呈北东向展布的断层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确定该断裂在矿区位于地层与岩体的接触带上,倾向330°左右,倾角65-70°之间,是一具有张性特征的正断层,且其控制了研究区萤石矿体的产出,即为研究区萤石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2、对矿区内主矿体矿石进行了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工作,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69~194℃之间,平均温度为186℃。通过计算成矿流体的盐度在0.35~5.41wt.%NaCl equiv之间,平均盐度为3.14 wt.%NaCl equiv。在上述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流体的密度及压力,属于低密度流体。区内成矿流体主要呈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特征,推断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成矿深度为近地表。属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3、在总结分析研究区矿体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针对浅覆盖区,应用地质、伽马放射性测量综合方法对研究区进行隐伏-半隐伏萤石矿体的预测,圈出3个成矿靶区(A,B,C),其中A靶区已进行了验证工作,显示深部存在较好的萤石矿体,并具有垂直分带特征。进一步表明该区具备良好的找矿前景。
【图文】:
图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图(引自潘启宇等,1991)1-级构造单元界线及编号;2-二级构造单元及编号;3-三级构造单元及编号;4-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区(轴线);5-中、新生代陆相盆地;6-勘查区位置;7-国界;8-省界图中:Ⅰ-华北地台;Ⅰ2-内蒙台隆;Ⅰ23-阴山断隆;Ⅰ24-喀喇沁断隆;Ⅰ52-白云鄂博褶断束;Ⅱ-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Ⅱ1-温都尔庙-翁牛特旗加里东地槽褶皱带;Ⅱ11-多伦复背斜;Ⅱ12-敖汉旗复向斜;Ⅱ2-西乌珠穆沁旗晚华力西期地槽褶皱带;Ⅱ3-爱力格庙-锡林浩特中间地块;Ⅱ4-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Ⅱ41-哲斯-林西复向斜;Ⅱ42-二连坳陷;Ⅱ43-桑根达来坳陷;Ⅱ44-浑善达克坳陷;Ⅱ45-宝音图隆起;Ⅱ46-开鲁坳陷;Ⅲ-兴安地槽褶皱系;Ⅲ2-东乌珠穆沁旗早华力西地槽褶皱带;Ⅲ4-东乌珠穆沁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二叠纪早期,研究区处于优地槽环境,,接受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二叠纪中期,西伯利亚地台与华北地台的碰撞对接,太平洋板块向中朝板块俯冲,岩浆活动剧烈,地槽区内伴有大规模以中性熔岩为主的火山喷溢活动,形成大石寨组岛弧型火山岩。至二叠纪晚期,受晚华力西旋回构造运动的影响,地槽褶皱隆起抬升成陆,结束了地槽沉积。三叠纪至早侏罗世,研究区一直处于隆起剥蚀状态,缺失三叠系、下侏罗统地层。
区域地质图(引自黄圣路等,2014)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9.215
本文编号:2665123
【图文】:
图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图(引自潘启宇等,1991)1-级构造单元界线及编号;2-二级构造单元及编号;3-三级构造单元及编号;4-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区(轴线);5-中、新生代陆相盆地;6-勘查区位置;7-国界;8-省界图中:Ⅰ-华北地台;Ⅰ2-内蒙台隆;Ⅰ23-阴山断隆;Ⅰ24-喀喇沁断隆;Ⅰ52-白云鄂博褶断束;Ⅱ-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Ⅱ1-温都尔庙-翁牛特旗加里东地槽褶皱带;Ⅱ11-多伦复背斜;Ⅱ12-敖汉旗复向斜;Ⅱ2-西乌珠穆沁旗晚华力西期地槽褶皱带;Ⅱ3-爱力格庙-锡林浩特中间地块;Ⅱ4-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Ⅱ41-哲斯-林西复向斜;Ⅱ42-二连坳陷;Ⅱ43-桑根达来坳陷;Ⅱ44-浑善达克坳陷;Ⅱ45-宝音图隆起;Ⅱ46-开鲁坳陷;Ⅲ-兴安地槽褶皱系;Ⅲ2-东乌珠穆沁旗早华力西地槽褶皱带;Ⅲ4-东乌珠穆沁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二叠纪早期,研究区处于优地槽环境,,接受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二叠纪中期,西伯利亚地台与华北地台的碰撞对接,太平洋板块向中朝板块俯冲,岩浆活动剧烈,地槽区内伴有大规模以中性熔岩为主的火山喷溢活动,形成大石寨组岛弧型火山岩。至二叠纪晚期,受晚华力西旋回构造运动的影响,地槽褶皱隆起抬升成陆,结束了地槽沉积。三叠纪至早侏罗世,研究区一直处于隆起剥蚀状态,缺失三叠系、下侏罗统地层。
区域地质图(引自黄圣路等,2014)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9.2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峰;张寿庭;邹灏;曹华文;王光凯;曾昭法;;地面伽马能谱测量在内蒙古林西地区萤石矿找矿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13年02期
2 赵景君;计新利;于广程;;内蒙古兴安盟地区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年24期
3 徐皓;吕希华;;伽马能谱测量在乌拉嘎金矿外围柳树河地区找矿中的应用[J];吉林地质;2009年04期
4 郑大中,郑若锋;萤石成矿机制的探讨[J];四川地质学报;2005年03期
5 刘菁华,王祝文,郝立波,田钢;大兴安岭地区浅覆盖层对地面伽马能谱测量的影响[J];物探与化探;2004年02期
6 彭建堂,胡瑞忠,漆亮,蒋国豪;晴隆锑矿床中萤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地质科学;2002年03期
7 刘斌;中高盐度NaCl-H_2O包裹体的密度式和等容式及其应用[J];地质论评;2001年06期
8 张寿庭,徐旃章,郑明华;甚低频电磁法在矿体空间定位预测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4期
9 张寿庭,李忠权,徐旃章;浙江武义盆地中段萤石矿体垂向分带特征与规律[J];西南工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10 曹俊臣;热液脉型萤石矿床萤石气液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特征[J];地质与勘探;199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伟;浙江松阳县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流体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65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65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