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伊通盆地乐山段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5-16 19:59
【摘要】:传统化石能源的短缺以及在利用过程中引发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寻找、开发清洁能源已经迫在眉睫。以地热资源为代表的新型能源逐渐走进人类的眼帘,其自身具有的清洁性、可再生性、以及广泛性使其成为了新型能源的主流,为缓解能源短缺与环境问题提供了新资源远景。伊通盆地为长春周边的重要活动构造,贯穿吉林省中部,途经区域不仅是吉林省重要的交通和水电枢纽带,而且是重要的地质矿产带,出产褐煤、软质耐火粘土和陶瓷粘土等原料,更是油气资源、地热资源的富集区,因而探明其发育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前人研究资料,总结论述了研究区内部地层、构造特征,论述了该区地热地质条件、导热与控热构造、区域热储类型。运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地热资源勘查,通过遥感影像资料解析出地表温度变化,通过重、磁勘探查明区域大地构造格架,查明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划分出地质单元。根据大地电磁测深(MT)方法进行勘探,将各测线反演所得的电性剖面与区域地质资料进行有机结合后,划分了研究区地层结构,论述了区域地层电性结构特征,对研究区域进行了综合地质解释。根据磁异常数据反演推算居里面埋藏深度及形态特征,估算场区内部地温场变化特征,论述温度对岩石电阻率的变化,推测了地热详查的远景区。最后对乐山南部的地热远景区进行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方法详查后,开展了钻探工作,最后收获了一口地面出水温度高达60℃,储量可观的地热资源井。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此区域的应用,较为准确的勘查出研究区导热与控热构造的地理位置,有效的探明了地热田的分布范围,大大提高了地热井的成功率,为今后类似工区地热资源勘查提供了参考的勘查技术路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图文】:

盆地,布格重力异常,量级


m/s2范围内变化。伊通盆地位于图3.1中的蓝色区域,盆地内部与两侧的重力异常相比,异常形态和数值均有很大差别。研究区内马鞍山镇-新乡镇-鲁家村一带,表现为8~10km宽的负异常带,地质上称其为伊通盆地,异常跨度较大,量级在-50×10-5m/s2~-28×10-55m/s2之间,这一异常低值带的存在说明,伊通盆地内部,基地埋藏较深。伊通盆地西北侧以莫里青-大南-奢岭一带为界,异常变化平缓,变化梯度小,异常量级在-30~-18×10-5m/s2之间变化

重力异常,一阶导数,垂向


过对剩余重力异常进行导数处理可以突出近地表局部地质体密度差常,对分析近地表地质构造十分重要,重力垂向导数结果是通过对不力场进行差分后得到。图 3.3 为研究区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结果图向上延拓相比,异常的分辨率明显提高,与原始布格重力异常结果相够突出地质构造引起的异常,还能揭露出由地质体引起的异常,而且在求导以后也得以突显,从导数异常来看,高值区域集中在伊通盆地值位于原始重力异常高低区域的梯度带上,较好地反映出区域内浅的断裂构造。 3.4 是原始重力异常垂向二阶导数图,垂向二阶导数在构造边界位置参考价值。根据求导运算的性质,二阶导数能够突出浅部地质体形态特值线通常用来描绘断裂或地质体的边界,从计算结果上来看,零值等盆地边界及大黑山隆起的轮廓突显地十分清晰,,同时,也使乐山北部裂被揭露出来。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314;P6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畅;胡望水;李涛;王闯;成瀚;;伊通盆地西北缘反转构造特征分析[J];石化技术;2015年11期

2 周总瑛;刘世良;刘金侠;;中国地热资源特点与发展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15年07期

3 孙少槐;许燕;刘波;;浅谈CSAMT方法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J];西部资源;2015年02期

4 蔡长娥;刘震;邓守伟;贺君玲;宋立斌;张胜斌;徐少华;;伊通盆地西北缘深层储层动态评价[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5 唐大卿;陈红汉;江涛;张辉;邱玉超;陈栗;;伊通盆地新近纪差异构造反转与油气成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6期

6 雷晓东;何yN;李娟;;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阜新市四合地区地热资源普查中的应用[J];城市地质;2013年04期

7 孟银生;张光之;刘瑞德;;电阻率参数预测地热田深部温度方法技术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0年01期

8 李本才;孙凯;白洪彬;王宏伟;;伊通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构成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9年04期

9 李玉彤;李国艳;贺荣梅;许维珍;;适用地震技术优化组合在伊通盆地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石油勘探;2009年04期

10 张凤旭;刘万崧;张兴洲;孟令顺;张凤琴;;用重力三方向小子域滤波解释伊通盆地断裂[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芬娜;高亮;李俊峰;唐永香;;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地热能开发利用与低碳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闫佰忠;长白山玄武岩区地热水资源成因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周锡明;伊通盆地深部结构地球物理特征提取与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苗洪波;伊通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吕东美;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双二段烃源岩评价[D];吉林大学;2016年

2 程利远;莫里青油田西北缘双二段开发技术对策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姜梓萌;长白山地区地热资源综合地球物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孙凯;伊通盆地地层划分及对比[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5 王建鹏;莫里青地区伊59区块储层特征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6 刘和芝;伊通断陷盆地重点目标刻画与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7 邱玉超;伊通盆地基岩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8 杜炳锐;电法在深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67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67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8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